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來源:蔣校長

新冠病毒,無干預情況下每7天翻10倍,無救治情況下死亡率超過10%。傳染性和死亡率均超過人類歷史上排名第二的西班牙流感。未來一兩年裡,這個病毒很有可能創造歷史,取代西班牙流感的地位。並且在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時間裡,深刻的影響世界格局。

危機危機,危與機並存。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有無數人談論中國的機會,廢除石油美元,廢掉美國霸權,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

但校長會首先讓大家看到危險!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前幾天,校長聊到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存在背鍋的風險(詳見《又見“庚子賠款”:這場輿論戰中國非常危險》)。

今天,我們來說說產業轉移的風險!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夢醒時分

本次疫情,中國以外的國家可以說損失慘重。

在新聞聯播裡,佔世界口罩產量50%以上的中國,高調援助歐洲,回報日本。中國生產的呼吸機成了全世界的硬通貨。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中國及時的援助雖然在全世界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也促進了中國製造的出口,但在歐美看來卻是另外一個樣子。

記得以前校長說過美國人的道道,美國信奉的是叢林法則。用古人的話說叫“畏威而不懷德”。他追求的理想國際環境是沒有人可以威脅我!

從蘇聯解體以後,別說威脅美國,世界各國連阻止美國的力量都不強!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落後不一定捱打,只是因為今天我不想打你。”——《那年那兔那些事》

美國人自己也開始驕傲自大,以“兲朝上國”自居,自以為天下無敵。在這種氛圍下,耍嘴炮炒次貸玩金融遊戲的人多了,傻乎乎幹活的人少了,很多中國製造業部門的技術水平就悄悄超過了美國: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請注意,這僅僅是“國際專利”,在國內專利和專業論文方面,中國早幾年就實現了超越。在國家重點領域,如AI、超算、高鐵、大數據、5G等等領域,中國專利已呈壓倒性優勢。

可惜,這一切美國人完全沒有理性的認識,否則特朗普不會發動貿易戰。

發動戰爭,意味著他感覺自己能打贏,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中國很快就會從“山寨國”變成“原創國”。“保護知識產權”的美國人怎麼可能贏呢?

新冠疫情之前,美國的“兲朝大國”夢都還在。中國僅僅是崛起了,GDP到美國三分之二了,如此而已。

呵呵,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在每一個夢醒時分……

新冠疫情的應對,一下子暴露了中國的實力!這必然招致發達國家更為瘋狂的打壓!

危險的力量

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疫情的時候,總喜歡關注政府。要麼汙衊,要麼感嘆中國政府的措施多麼英明果斷。

錯啦!大錯特錯!

除了中國政府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中國人民才是抗疫的英雄。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

中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偉大的中國人民!

中國人在疫情中表現出來的高素質,高度紀律性,高標準的道德,完全壓倒了西方人。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 海外華人也不差喲

更可怕的是,中國還是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工業國!我們上下一心,半個月時間就把口罩產能推到了一天近兩億隻的水平!

而歐美,至今都無法實現口罩的量產。發達國家在等著一個發展中國家援助口罩,這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 美國特種部隊用修降落傘的縫紉機做口罩,每天只能生產200個

請問,如果現在中美髮生軍事衝突,中國停止醫療物資出口,美國要怎麼辦?

這就是全球產業鏈集中於中國,歐美國家去工業化的危險性。我們怕美國人卡脖子,美國難道就不怕嗎?關鍵時刻中國可以利用手中的產業鏈重創美國,這還不可怕嗎?

所以美國動用政治力量強迫本國企業搬離中國是必然的動作,中國人也沒啥好驚訝的。

損人不利己

當然,國際上的事情,喊口號總是容易的。奧巴馬喊“製造業迴歸”,搞了八年啥都沒幹成。原因無他,跨國公司選擇中國是因為中國經商環境好。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特斯拉上海建廠,僅僅一年就投產了!如果換成美國,三年都造不出一個廠房來。馬斯克宣稱在中國造汽車,成本比美國低55-60%,這不是空穴來風呀!

你想想,一期投資160億,這160億如果放銀行,三年利息有10個億吧?可你蓋了工廠,如果三年不能投產,光是生產設備的折舊費要虧多少?這筆賬,只要是商人就會算。在疫情暴發的當下,馬斯克的上海工廠是特斯拉全球唯一開工的廠子,是救命稻草。

搬遷費100%報銷再去美國花三年蓋一家廠子?傻吧。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 三年了,被特朗普吹成“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富士康美國工廠,還在和州政府扯皮。

校長還是建議美國人去跟歐洲學習學習,人家要把工廠搬離中國,至少還給了條退路,循循誘導。

你沒看錯,惦記中國的不止美國,產業鏈集中於中國,歐洲、日本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與美國相比,歐洲國家更看重製造業,也沒有美國那樣全球吸血的能力,當然更為恐慌。

在中國全國停產停工的一個月裡,歐洲、日本汽車企業都出現了零部件危機。其中豐田、日產紛紛停產。汽車製造佔日本出口40%,五大車企一個月停工兩家,你說安倍晉三是不是一個頭兩個大?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然而一個月後中國的復產了,日本的全停了,安倍現在一個頭估計三個大……

不管怎麼樣吧,出於平衡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歐盟方面有一個思路:“四換一”

什麼叫“四換一”呢?就是用印度、越南、日本、韓國來替換中國製造。與美日“遷回本土”的口號相比,歐洲人的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這四個國家,都是很有特色的。就拿越南來說,人口將近一億,勞動力成本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整個國家海岸線綿長,對外貿易很有優勢。21世紀以後,越南GDP年增長率保持著6%以上,非常亮眼。在西方媒體上,越南成了新的“世界工廠”。

2019年時,三星就把中國境內最後一家手機廠從惠州轉移到越南,從中國撤離,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

然而結果讓人哭笑不得。手機廠是走了,但零件廠沒法走,因為零部件企業不僅要賣給三星,還要賣給蘋果和華為。所以設在越南的三星手機廠還是要從深圳買零部件!人工也許少一點,運費卻上去了。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 2019年三星確實不太順利

不過,校長認為越南的優勢就在這裡!越南設廠運費是比國內高,但總比運到印度費用低吧?越南工人便宜,就地出貨沒有關稅,這筆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可惜越南雖然有靠近中國的優勢,奈何國家太小,工業基礎薄弱。只能抄一抄韓國路線,走小門類產業鏈,根本不可能達到中國的規模化效應。

於是歐盟又把目光投向印度,如果說越南還能發揮背靠中國的區位優勢,印度基本上就剩下“民主優勢”了。饒是如此,在沿海發達地區,印度還是有些成本優勢的。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 印度富士康

但是僅限於沿海,因為只要稍稍進入內陸,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高鐵的印度就會寸步難行。

因此,指望日韓取代中國北上廣,指望越印取代中西部,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歐盟智庫那“替代”兩個字用得很好,人家也沒指望徹底和中國決裂,但可以向華為學習,“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華為不也是用本土替代戰略平衡高通等美國公司的嗎?

如果可以將在中國因為工資成本增加而失去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部署到越南、印度,那麼就分散了產業鏈,同時分散了風險。在產業鏈整體搬遷之前,仍然可以利用中國現有的產業鏈,日後再慢慢完善,最終達到整體搬離中國的目的。這個可比蓬佩奧之流動不動全部搬走的想法高明許多。因為這是漸進式的,備胎式的,可以用中國工廠的利潤補貼印度工廠。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 華為的策略不分國界

在歐美各國政治掛帥,國家安全為先的政策影響下,部分外資撤離中國不僅有動機,而且具備可行性和必要性。這波浪潮在疫情結束之前就有可能到來!

外企“備胎”計劃不是經濟因素決定的,也不可以用“備胎”成本比中國工廠高來否定他的可能性。如果是平時,倒也顯示不出什麼,但現在這個微妙的時刻,外資撤離會起到很壞的帶頭作用,對我國經濟復甦的形勢帶來不良影響。

這個不良影響有多大,現在還很難說,因為日企的“備胎”計劃開始沒多久,中國華南地區的日企復工率已經高達98%,反而是日本本土企業陷入停工,東南亞工廠也因為疫情陷入停工狀態,“備胎”變“死胎”,情形悽慘無比。

看來“備胎”之所以是備胎,恰恰是因為他達不到主胎的安全性,一時救急尚可,千萬別當真。

疫情還未結束,中國迎來又一場“戰役”

外資撤離這件事,不可等閒視之,但也不必過於擔憂。

外資進來,是因為中國是他們的主胎;外資撤離,是因為他們需要備胎。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中國打造成一個防爆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