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比紀錄片還要尊重現實-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在2020年電影頒獎季,《小丑》《寄生蟲》等片獲得了巨大的關注,一個奧斯卡提名也沒得到的《黑水》,被認為是今季最大的“遺珠”。這部根據一名律師代理起訴杜邦公司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被無數影迷惦記著,爛番茄89%的新鮮度以及豆瓣8.5的評分,是對它與獎項擦肩而過的最大認同。

《黑水》不具有“得獎”的氣質,雖然它擁有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環保主題,以及商業捆綁政治與科技形成的“黑暗”,具有深刻的批判,但在表達技巧上,它沒有采用更具煽情效果的手段。

在大多數篇幅裡,它的故事緩慢、沉靜,甚至有段時間令人產生一種不耐煩的窒息感——比如等待科學小組給出一種名為PFOA的化學物質最終鑑定結論長達數年的時間裡,當然,也可以視為創作者故意如此,所以當主訴律師羅伯特·比洛特終於等到鑑定結果證實PFOA對人體有害的電話與妻子相擁流淚的時候,觀眾才會如釋重負——這是全片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煽情場面。這樣的煽情手段,比《小丑》《寄生蟲》自然差了幾個等級。

現實與電影,有時候說不好誰更精彩,但虛構與煽情是電影的天然權利,放棄使用這種權利,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面對沉重、嚴肅題材,電影人沒法說服自己用“昇華”的手法來傳遞真相與價值觀。《黑水》很可能就是出於這種考慮,在人物塑造與情節進展方面,都非常樸素,於是我們看到了飾演過神氣的綠巨人浩克的演員馬克·魯弗洛,在《黑水》裡並不像一名大律師那樣氣場十足,反而,他在公司裡有些軟弱、唯唯諾諾,在家庭中,也不像根“頂樑柱”,但正是這樣一個人,在遇到原則問題——公民身體健康權被侵害的時候,才展現出綿長、堅韌的戰鬥精神,其內在的動力來源值得追溯。

羅伯特·比洛特這個角色很有意思,他有點兒像中國電視劇裡常出現的從農村走向一線城市的青年人,在事業上嶄露頭角,正需要他韜光養晦的時候,他完全有理由拒絕來自老家的兩名求助老人,但就在他將兩位老人搪塞出門之前,他聽到其中一位老人說出了他奶奶的名字——這是他態度轉折的一個關鍵點,從躲避到挺身而出,羅伯特身上的正義與俠氣,有了一個正當的來源。他擔心奶奶(奶奶也象徵著故鄉)對他失望,於是接下了案子,並像一頭耐心的猛獸一樣,花費七八年的時間,向杜邦公司發起了持續的挑戰。整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大詞”,有的,只是現實生活的複雜與人心的善變,當受害者也開始為杜邦公司辯護的時候,羅伯特·比洛特的堅持,也開始在有意義與沒意義之間搖擺起來。

最後的結果是理想的,羅伯特·比洛特為3535名訴訟者爭取來了7億多美元的賠償,美國環保署也禁止在民用商品中使用有害化學物質,但即便是這樣的結局,《黑水》也只是平淡地給整個故事結了尾,沒有歡呼,沒有感恩,沒有宣洩。或許對現實中的當事人以及電影主創團隊來說,這場鬥爭沒有勝利可言,化工企業將有害物質排放了出來,讓數千人致癌,數千萬人的血液裡流淌著有毒元素,即便賠再多錢也挽回不了損失。

況且,對於企業巨頭來說,天價賠款永遠不過是整體銷售額的一個零頭,這些為政府提供大筆稅收並解決就業難題的企業,不會因為作惡而消失,嚴格來說,羅伯特·比洛特只是在小範圍內為故鄉人奪回了部分權益,按照電影片尾字幕所說,全球99%的人身體裡都含有有毒化學元素,這個難題怎麼解?

《黑水》之所以持續不斷地得到觀眾的好評,不是電影在娛樂性方面做得有多出色,而是他拍出了很真實的無力感。商業力量可以影響並左右政客、科學家,可以控制輿論對大眾進行洗腦,一雙無形的大手假借造福人類生活的名義攫取高額利潤,這股力量的唯一敵人是正義與良心,而正義與良心,也時時走在刀刃之上,有的人很可能走著走著就倒向了邪惡一方。

在觀看《黑水》時,觀眾雖然會和羅伯特·比洛特站在一起,卻沒法把他當成英雄,相比於科幻電影裡的超級英雄,哪怕擁有“良心”這種“武器”,一個普通人想要通過正義來捍衛群體也太難了。

《黑水》比紀錄片還要尊重現實,這是它難能可貴之處,電影因此擁有了一種深度,只是它的深意在電影之外、故事之外,需要觀眾去感受、聯想,因為它很大程度上告訴了觀眾,這個世界與己有關的一些殘酷真相。(韓浩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