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門戶”古北口

古北口位於北京密雲區東北部,地處燕山山脈,距北京城區120千米,是北京與東北、內蒙古地區往來的咽喉要道。555年,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從此修過,古北口與長城相連。1403年,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大修長城。尤其是首都北京從居庸關到山海關這一段5000多千米的長城修得特別堅固。西北居庸關,東北古北口成為了明王朝首都的兩個重要門戶。古北口與居庸關東西對峙,古北口的關城,跨於蟠龍山、臥虎山兩山之上,素有“燕京門戶”之稱。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是古北口北部第一道軍事防線。也是明萬里長城中最堅固最雄偉的一段,更是今天唯一完整保留的明長城精華部分原貌。從西至東依次為八大樓子長城、黃峪溝長城、臥虎山長城、萬壽山長城、蟠龍山長城、五里坨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古北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從西周開始,延至春秋戰國便在此築墩設防。漢武帝劉徹時期,為防禦北部匈奴入侵襲擾,他令守軍在古北口築城布兵,並在此與匈奴多次交戰。北朝時期修築的長城為土石所築比較低小,後被隋唐修繕利用。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個朝代,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古北口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東有蟠龍山,西有臥虎山,峰嶺疊嶂,山勢險峻,崖壁陡立。古北口長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敵樓密而形式各異。明朝洪武十一年(1368年)朱元璋派開國大將徐達重修明長城時建古北口關城,設置東、南、北三門防守。明朝1569年戚繼光在古北口修復長城時,保留了北齊長城並在牆外貼長城牆磚,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雙長城,北齊長城上至今仍然保留著著名的大花樓烽火臺,並有七個著名的關口,在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護和防護作用。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古北口長城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出兵山海關,攻向長城東部各主要關口,進逼平津。中國軍隊進行了著名的古北口長城抗戰,成為長城抗戰的主戰場。古北口抗戰雖因國民黨政府奉行對日妥協政策而告失敗,但國民革命軍十七軍愛國將士以寡敵眾,拼死殺敵,血戰到底的精神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衝上抗日救國戰場,用民族之魂和血肉之軀築起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為古老的長城譜寫了悲壯豪邁的篇章。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燕京門戶”古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