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甘泉小學

春日的陽光柔暖,當瞰洛陽新媒體採風組一行,再次探訪千年古村落、著名陶村甘泉村,一隻毛色正統的中華田園犬大黃,像迎接親人回家一樣向我們奔跑過來,歡快地搖著尾巴,大黃給我們帶路,去尋找甘泉村的故事。

甘泉村59歲的製陶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師蔣鐵錘說:甘泉村原先叫做丁家溝,因為最早落戶到甘泉村的是一戶姓丁的人家。

甘泉村的特點是土質多為渣子土,適宜燒瓷,於是丁家把瓷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圍繞著瓷業與丁家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落——丁家溝,當時所燒的瓷器主要是粗瓷,包括瓷碗、瓷盆、瓷罐以及後來的磚等生活用品。

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甘泉村的老窯

甘泉村逐漸培養並聚集了一批擁有瓷器技術的人,早期瓷業的發展很好,銷路較廣,不僅滿足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有的還遠銷到了商丘、安徽等地。

瓷業、陶業是甘泉村的靈魂,吸引來了大量購買瓷器的人,不僅拓寬了甘泉村的經濟來源,還給甘泉村帶來了各地的特產,甘泉成了一個較大的交易市場。因此,甘泉所在的嶺被稱為“碗窯嶺”,甘泉也獲得了“小洛陽”的美稱。

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為我們做導遊的甘泉村的大黃

甘泉村瓷業、陶業發展得風生水起,創始人丁氏一族之外,大量的外姓人口湧入甘泉村討生活,大小姓共40多個,人口較多的姓有蔣、邱、武、王、李、趙、韓等,分新村和老村兩部分,老村主要佔據兩山之間的山溝,新村位於山腰及山頂。

甘泉村的中華田園犬大黃,一路歡快地領著我們向溝中走去,在溝半中間的一口老井處停了下來。

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甘泉村千年古井

這口老水井直徑80公分左右,打眼往井下看去,居然還有半井多的清水,水位不算低,我們看到老井四圈的井壁,是用籠盔和石頭砌成。籠盔牆是甘泉村的獨特風情,籠盔做井壁,讓我們瞰洛陽新媒體採風組一行人大為驚歎。

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甘泉村的大黃

籠盔是新安甘泉村的當地土話,專業說法是匣缽,是在燒製陶瓷時為防止胚體釉面損壞而特製的容器,我們感嘆甘泉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房屋建築上把籠盔利用到了極致,水井井壁用籠盔環砌,賦予了水井新的內蘊和生命。

新安縣甘泉古陶村飯坡井的故事

甘泉村的導遊狗大黃

59歲的製陶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師蔣鐵錘,就是土生土長的甘泉村人。他告訴我們,這個古井歷史太悠久了,起碼有上千年的壽命。水井旁的溝道兩側,早先佈滿了家家戶戶的一個個窯,每天,好多個窯戶婆娘,到井臺打水,在井臺附近搭灶做飯,所以後來這口古井被甘泉村人成為飯坡(mer)。

講述新安縣北冶鎮甘泉古陶村的傳奇故事,洛陽耕雲社將不遺餘力,這裡是“豆芽罐”的根。歡迎您關注“瞰洛陽”頭條號,謝謝你的每一個點贊、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