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排汙”還要智慧大腦?上海最難地塊啟動大規模修復,首次公開治理過程

老工業區加快“騰籠換鳥”步伐。上海桃浦,正探索在汙染地塊上,打通土壤修復、施工建設之間“壁壘”,引入全國首例智慧管理平臺,加快土地從修復到使用的速度,進一步壓縮土地閒置成本。4月21日,上海最大最難汙染地塊首次公開治理過程。

深層土啟動大規模修復

桃浦工業區過去是上海“汙染大戶”,大量化工廠房彙集於此。桃浦603地塊,曾是“染化八廠”所在地,佔地9萬多平方米。企業騰退後,留下21萬立方米汙染土、13萬立方米汙染水。不同於普通土地,汙染地塊開發週期長,技術難點多,且環環相扣——不及時治理,難免影響後續開發進度。

“桃浦603地塊是上海地區汙染體量最大、治理難度最高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項目。它的最大汙染深度達到14米,含有多種汙染物質。不同深度、不同區域的汙染物還不一樣,需要逐個分析、逐個擊破。”上海建工琸域環境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酈匯源說。

如何及時治理?記者在距離地塊不到1公里的“修復工廠”找到答案。封閉區域內,3米高的土堆正在進行“淨化”。工作人員介紹,土壤變乾淨看起來容易,操作中需要採用大量全國領先技術。核心便是一臺國內最先進的大型高速異位土壤處理機器,每小時最大處理量可達400噸汙染土壤。

土壤進入機器後,機器自動添加各類“淨化劑”,隨後由土壤篩分機分類。小顆粒會被傳送帶進入攪拌設備,攪拌後進入大棚內部繼續反應。等待一兩個月後,土壤和化學物質充分結合,達到淨化目的。修復後的土壤可以達到一類居住用地標準。

修復中產生的廢氣、汙水和大石塊等雜質,都會被收集起來專門處理。目前,地塊進入治汙攻堅期:地表2米以下深層土啟動大規模修復。

圖片

圖片

“智慧大腦”提高修復質量

“修復工廠”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在運營終端的大屏上一覽無遺。

記者在大屏幕上看到,“修復工程”的大量監測設備都接入平臺,包括惡臭、揚塵、噪音等。一旦超標,平臺會自動發佈預警,運營人員會迅速反饋到現場進行調整,降低安全風險。

圖片

上海建工園林集團董事長蘇嚮明介紹,桃浦603地塊所採用的,是全國第一個環境治理領域的全過程數字化智慧管控平臺。它通過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把土壤修復管理可視化、智能化。

加快土地使用速度,除了技術創新和智慧管理,桃浦603地塊也在探索把土壤修復和施工建造相銜接。在過去,土壤修復和施工環節往往割裂開來,從治理到開發的週期變長。技術人員介紹,土壤修復和地下空間開發將“共享”基坑,避免重複開挖,在工期和資金投入上可以減少三分之一,也減少了土地閒置時間。

欄目主編:張奕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