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彌勒佛為何是個布袋和尚的形象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這其實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的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佛書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

笑口彌勒佛為何是個布袋和尚的形象

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遊化行乞。乞得之物就裝在布袋內,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相傳他身形肥大,衣著隨便,言語行為不拘小節。據說為人預測吉凶非常靈驗,還能預知晴雨,人們都覺得他神秘莫測。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虎下的一塊馨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說是“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笑口彌勒佛為何是個布袋和尚的形象

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住持縣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祖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寺院的天王殿中,使人一進寺門,就有一種皆大歡喜的感覺,因而深得人們的喜愛。

笑口彌勒佛為何是個布袋和尚的形象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蜂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一尊這樣的彌勒造像。所雕的彌勒佛倚坐于山崖上,光頭如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裝,祖胸露腹,一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同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人們見了此像,無不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