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理由是:好利-顺是-争夺生、辞让亡;疾恶-顺是-残贼生、忠信亡;耳目之力欲-好声色-顺是-淫乱生、礼义文理亡(荀子原文有删除部分)。

解决之道:“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仪(原文为“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荀子)。

先天本性_相同;后天本性_不同-努力向善-事贤师、友良友。弯曲的木料靠熏蒸矫正;钝刃靠磨砺;人之邪恶靠师长的法度教化、礼义引导(荀子意思)。

孟子曰:“人之性善,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综上三家之言:孟、荀偏向左右两极端;王阳明之“性”论比较中肯,比较接近真理。

以“创造论”论人性:道生阴阳、造人类;人分阴阳两性,再分善恶两类。故“道”生善、恶两种人;善、恶又有至善至恶、次善次恶、微善微恶;其中至善至恶者,无法改变善恶之性;次、微善恶者可以通过后天教化、礼、法约束来改变。

以“认识论”论人性:“无善无恶心之本”者,几个月的婴儿或二、三岁的幼儿,可以认为是无善无恶的。首先,婴幼儿不能辨是非、善恶;再者,成人亦无法辨婴幼儿之善恶。庄子辨性:“告之以祸难,而观其节;委之以财,而观其仁”。诸葛亮辨性: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以“方法论”论人性:“有善有恶意之动”者,成年人有思想能辨是非、善恶;辨人善恶之要术_眼观心术-相观心迹_有“慈眉善目”者,有“凶形恶煞”者;所谓“相由心生、罪由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此为“道”(天生)生恶相。故“道”生至善者_无论处什么邪恶的环境永远是善的;“道”生至恶者_无论处什么善良的环境永远是恶的。

荀子的“性恶”论只说对了一小部分“道”生-即天然之“性恶”即“至恶”者;另有“道”生-即天然之“性善”即“至善”者;还有“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一部分“善”者。

《关于荀子的“性恶”论》


《关于荀子的“性恶”论》


《关于荀子的“性恶”论》


《关于荀子的“性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