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冤枉了學生,需要向學生道歉嗎?

用戶3409191272041


需要道歉,這樣會使得學生將來更尊重老師,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任何時候都是平等的,不要自端身價也不可自我貶低。


花美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感謝題主,把事情的始末描述得很詳細。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必要先探討:我們把學生看成什麼?老師和學校的職責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第一、我們把學生看成什麼?

1、把學生看成“晚輩”:

我們似乎被一個觀念給束縛了:長輩一定要比晚輩學識強。每次被晚輩“打敗”,就會惱羞成怒,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當老師被學生反駁,教師很容易會“下不來臺”,聰明的,可以巧妙的化解尷尬;不聰明的就只能靠發怒解決了。

昨天,在小區裡,和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下象棋,慚愧的是,前面在和一年級孩子下棋的時候,還在教學:“下一步,想三步”,話音還沒過多久,就被五年級的孩子“打臉”,尷尬至極,瞬間面紅耳赤。

我們常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個老師看到“後輩”能有所成就,趕超自己,應當是高興,而不是惱怒。

2、把學生看成“小孩子”:

學生的確還是孩子,但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看成完全的“小孩子”。學識上,他們確實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我們應當以“小孩子”的標準,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學習;生活中,我們應當把孩子當成“大人”,要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主人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為“主人家”,對待“客人”要大方、禮貌。

2020年5月6日,雲南德宏的清平鄉中心小學復課,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未到,班主任段老師聯繫未果,帶領學校老師翻山越嶺找到了孩子。原來孩子父親有精神病,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奶奶常年臥床,孩子一個人承擔照顧奶奶和父親的責任,16年也因為因病去世,父親帶著他來到了山裡,孩子不叫苦,不怨天,對父親不離不棄,悉心照顧。

小孩子也能是一名“大人”,也有能力照顧家人。只是我們很多時候,都主管地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不能做。

3、把學生看成“平民”:

用到“平民”二字,是讓我聯想到:有些老師把自己當成了“貴族”,高高在上,把知識教給學生,他們就應該感恩戴德,有什麼資格讓老師道歉呢?這樣的思想,我相信在老師這個群體中,並不多,但也不乏有個例。

2020年4月,四川綿陽東城國際學校副校長吳老師,被實名舉報。其中一名學生提到: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蹲下,然後站在學生後面一腳把學生踢飛,而後還在其他老師面前炫耀。

作為老師,如果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那就大錯特錯了。想要走進孩子的心,想要較好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交朋友。

作為老師,應該把學生看成什麼了?看成“自己的孩子”,看成未來的“棟樑”,看成“交心的朋友”,看成“互幫互助的知己”。我們唯有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把陽光照進他們的心房。

第二、老師和學校的職責是什麼?

1、傳授知識?

傳授知識是作為老師最基本的義務了。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來,不就是想讓孩子學到知識嗎?只是,傳授知識就是老師唯一的職責了嗎?孩子從早上8點送到學校,最早放學的是小學低年級,下午4點左右,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除去孩子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一天大部分醒著的時間都在學校,僅僅只是傳授知識就足夠了嗎?

2、育人品德?

教育,教學在前,育人在後,可是孔夫子教導我們是育人在前,教學在後。沒有德行,學那麼多知識來幹什麼?危害社會嗎?知識是用來保護家人,護衛國家的。當家人有危難,我們用知識維護他們的安全;當國家有危難,我們用知識捍衛國家的完整。

只有品德,沒有學識,不行;只有學識,沒有品德,更不行。我們要先有品德,再有學識,品德保證我們人生的方向不被偏離,學識幫助我們未來的路走得順暢。

3、傳播學校文化?

重慶苗兒石小學的文化是毽球,所以學校很注重孩子的毽球培養。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就如同企業有企業文化一般。正是這些文化, 能讓學子們有強烈的歸屬感、榮耀感。可是學生來學校的目的並不是幫著傳播學校文化的,而是要學到知識,學習品德的。

4、彰顯學校和老師的能力?

老師在意成績為了什麼?學校也會看中成績,老師的職稱評級也需要看教學能力。

記得我們高中班主任,最初只是初中的班主任。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直接提上來叫我們文科重點班。高考結束,我們班表現突出,班主任也直接被提拔為德育處主任。要知道我們歷史老師在高中文科“重點班”深耕二十年,都沒有一絲提升。當然,班主任能當上德育處主任,除了我們班成績優異之外,也有他自己個人交際能力比較強的因素。

老師和學校老師的能力靠什麼來表現?當然是學生的成績啊。

第三、老師和學校應該怎麼教育孩子?

1、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讓孩子有“模板”

所謂傳道:指的是老師要言傳身教,塑造學生優良的人格品質,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道德觀。 所謂授業:是傳授孩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目前老師和家長最關心的一點。但也導致本末倒置,孩子有才無德。 所謂解惑:指的是在孩子有疑問的時候,要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解答。在我看來這不僅是指的學習上的疑惑,也包括生活中為人處世的疑惑。

具體做法:(1)老師在處理班級事務時,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的始末時,不要妄下判斷;(2)照顧到孩子的“臉面”,不要當著同學的面給孩子難堪,私下可以和孩子單獨溝通;(3)幫助孩子學會解決朋友之間的衝突,不要什麼事情都靠互相謾罵或打架解決,比如讓孩子先各自冷靜,想想這麼做值得嗎?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接下來該怎麼做。

2、營造良好的道德風氣——讓孩子知禮儀,受“感染”

誠然老師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有時候很難兼顧到孩子的“素養”。但在班上應該營造良好的道德風尚。最近疫情,上課出現了“拱手禮”,這樣的方式不僅是在傳揚中國古代的教育文化,更是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禮儀風向。

具體做法:(1)上課時,可以花幾分鐘分享古時候的道德典故;(2)時而舉辦主題班會,讓孩子一起表演禮儀典故,比如常見的程門映雪、精忠報國等等;(3)帶著孩子一起收集廢品,把賣來的錢作為班費,給予孩子平時的獎勵,教會孩子勤儉節約。

3、注重學識與道德的結合——讓孩子能“實踐”

學了要會用,學校雖然常常有思想品德的教學,可是都成為了形式化,不把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就談不上真正掌握了。

具體做法:(1)全班開展講禮儀活動,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2)全班發起監督活動,共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3)聯合家長,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做一個全面的調研監督,雙管齊下,協同努力,幫助孩子共建優良品德。

第四、學校、老師應該怎麼約束自己?

1、設立監督機制,管束己身

作為老師,首先要學會約束自己,才能做好學生的表率。學生有了監督,老師應該也有監督機制。具體做法:學校設立監督機制,要求全校師生互相監督,保證學校的師德風氣,

2、建立教師互評,學生評價、家長評價機制

互評機制確實做起來比較麻煩,但是想要做好一件事,就不應該怕麻煩。為避免老師互相吹捧,應該加入學生、家長的評價,綜合考慮教師的道德教育水平。

總結: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何況只是老師呢?老師犯了錯,為什麼就不能承認錯誤呢?如果老師都死皮賴臉不道歉,不就是在給孩子傳播錯誤的價值觀嗎?“做錯了事情,為了面子,可以不道歉”。

以身作則,是作為老師最基本的教育之道。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相比,老師的臉面確實沒那麼重要。


我是“學子成長計劃”,願對您有所啟發。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感謝您的閱覽。


學子成長計劃


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孃胎裡生出來,人格上,尊嚴上都是平等的,老師寃枉了學生,向學生道歉!老師的聲望要比不道歉高出一截,會被傳為一樁美談,廣為傳播,飄揚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