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這裡溫情依舊

記者 韓雯

抗擊疫情,處處是戰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因為免疫力比較低,老年人作為易感人群,而養老機構又是老年人聚集的場所,如何作答防控疫情這張“考卷”?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1月22日,在疫情剛露苗頭時,市民政局緊急制定應對預案,對全市364家養老機構進行多次風險提示,要求早動手、早準備,提前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1月24日,阻擊疫情的警報拉響,全市養老機構實施“封閉式”管理,關上大門,切斷一切可能的疫情傳播渠道;

養老院大門關了,但溝通與關懷不停,從院長到護理員,再到醫護人員、後勤人員,他們變得更加忙碌了,既當抗疫戰鬥員,又當防疫宣傳員,同時,他們還是老人貼心的守護者,老人與家屬之間的傳聲筒;

市、區民政部門成立專項檢查組,各街道、社區的網格員每天實地巡查,利用視頻信息系統,遠程實時監控,“多駕馬車”齊發力,確保養老機構疫情防控“無死角”;

……

一項項的“硬核”舉措,一群人的“硬核”擔當,換來了21859名老人未發生一例感染、疑似感染事件。三個多月來,養老機構抗疫保衛戰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寧可受點“委屈”

只為老人一切安好

全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後,市民政局第一時間下發具體防控措施,要求養老機構要嚴把“三道關”:嚴把入口關,實行全封閉管理,嚴格控制進入人員,最大限度阻斷病毒傳播途徑;嚴把自我保護關,加強通風、換氣、消毒、殺菌工作,保證衛生;嚴把監控關,各區建立每日疫情防控監控機制,養老機構設安全員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控老人健康狀況和院內消防安全管控情況。

封院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老人、防止可怕的病毒乘虛而入,可是剛開始老人的家屬並不“領情”。

大年三十下午5點,坐落在和平區南營門街的鶴壽養老院正式宣佈封閉。往年這個時候,應該是養老院最熱鬧的時候,家人接老人回家過年,留院的老人與護理員一起忙碌著準備三十的年夜晚餐。來勢洶洶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對於新年的美好期待。

“上頭下了‘死令’,封院!沒走的老人一律不許走,如果要走,就得等疫情結束後再回來,已經被接走的老人需要通知他們,如果想回來就得趕緊回來,否則就要等疫情結束後再回來,另外,一律取消探視。”回憶起當時的緊張氣氛,院長張美萍依然記憶猶新。

“一些家屬正準備接老人走,一聽我們的新規定後,就嚷嚷起來了,稱過年圖的是團圓,老人不讓接回家,一家人還怎麼過團圓年,接走了又不讓送回來,子女有工作忙,老人放家裡誰來照顧。其實,換位思考,我們也理解家屬的‘怨氣’,但在疫情面前,容不得半點‘任性’,我們寧可受點‘委屈’,也不能在疫情防控這件大事上出差池,因為這事關老人的生命安全。”張美萍說。

就這樣,一遍又一遍與家屬說明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同時還要安撫老人的情緒,又要營造過年的氛圍,張美萍帶領護理員們度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大年三十。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78名老人與護理員開啟了“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生活。每個房間每天至少紫外線消毒三次,每次至少15分鐘;每天都為老人量血壓、血糖和體溫;為了提高老人免疫力,在吃上下功夫,每週21餐不重樣……

“封院後,對於我們護理員來說,無論是從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張美萍說,在做好院裡消毒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好老人的起居飲食,護理員幾乎每天都得忙到夜裡12點多才能上床睡覺,“一天下來,雙腳常常腫得穿不上鞋子,因為雙手經常沾水,每個護理員的手上都有張開的裂口。”此外,護理員們還要時刻繃緊自身安全這根弦,每天過著“養老機構—居住點”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的護理員被感染了,老人也會難逃病毒的侵害,為了降低出行帶來的疫情傳染風險,有的護理員乾脆住在了養老院,連家也不回。大家真是舍小家,只為大家庭裡的老人一切安好。”

隔離不隔愛

年味不減 幸福不變

封院並非將老人置於“孤島”之中,一群人用愛的守護,為老人們築起躲避疫情的溫馨港灣。

今年春節,對於市養老院院長孫兆元來說,有一些特別,不光是因為疫情,這是他在退休之前陪院裡老人過的最後一個春節。本想和老人們一起吃個團圓飯,圍在電視機前看看春晚,疫情來臨,一切設想泡湯,孫兆元不得不挑起重擔,事無鉅細、親力親為,謀劃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每天,孫兆元要帶隊仔細查看養老院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看守大門的保安師傅更是“不講情面”“不近人情”,將一切來訪人員拒之門外,他們用嚴防死守,誓保500多名老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養老院大門是關了,但老人和親屬的溝通之門不能關;與外界往來暫停了,但對老人的精神關愛、心理慰藉不能缺。”這是孫兆元每天在給各科室召開的例會上,反覆強調的話語。因此,疫情下的市養老院,外面嚴防死守,裡面溫情依舊。

老人們最在意的是“年味兒”,正月裡的習俗一個都不能少,初一吃餃子、初二吃麵、初三吃合子……出了正月,二月二“龍抬頭”的那一天,孫兆元和其他護理員化身“Tony老師”,為老人們修剪頭髮。

以往每月的20日都是市養老院最熱鬧、老人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養老院要為當月過生日的老人舉辦一次集體生日會。今年受疫情影響,生日會還會如期舉辦嗎?正當老人們心裡打鼓時,生日蛋糕,還有暖人心的祝福送到了老人的房間。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穩定向好,工作人員組織老人走到樓外,八段錦、健身操、手語表演、趣味運動……讓老人們在沐浴陽光的同時,沉浸在春風裡,分享快樂、盡情歡笑。

對於那些走不出去、臥床不能自理的老人,護理員們則成為傳遞親情的橋樑。電話、短信、微信,隨時傾聽家屬對老人的惦記,第一時間將家人的關心轉達到老人耳邊。

親情是割捨不斷的牽掛,在疫情期間,雖然停止了探訪,但為了滿足家屬給入院的老人送一些物品的需要,民政部門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要求養老機構採取人性化處理方式,同時,對於每一份遞送的物品,幾時送、誰送、誰收都要做好詳細記錄。此外,為了讓老人消除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懼,民政部門要求養老機構要高度重視老人的心理疏導工作,通過開展專業的心理幫扶和通俗易懂的科普宣講,讓老人定心。

“真金白銀”助力

為養老機構紓困解難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養老機構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有的面臨著生死危機。”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處處長叢永健表示,養老機構本身就是微利經營,再加上疫情,更是陷入了困境。“實行全封閉管理,停止接收新入住老人,春節期間又有許多老人回家過節,不能返院,受這些因素影響,民辦養老機構沒有新的服務對象,收入必然減少。其次是運營支出增加,春節期間人工薪酬、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購置方面的開支增幅較大,一減一增,對民辦養老機構來講,真是負重前行。”

市民政局在派出16個工作組80名幹部,聯合對口16個區,深入全市364家養老機構,實施“地毯式”分片督導檢查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也將養老機構在疫情進程中出現的煩惱“撈了上來”,隨即,協調和申請有關部門和慈善社會組織伸出援手,多方聯繫,紅外測溫體溫計、消毒液、醫用酒精和32萬個口罩分發到各養老機構,織牢了養老機構物質保障“防護網”。

在資金支持上,提前下發了2020年上半年度2744.5萬元養老機構運營補貼,並協調保險機構,在養老床位綜合責任險基礎上拓寬保險範圍,免費為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內老年人提供每人5萬元、最高限額100萬元的甲類傳染病(含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一次性傷亡救助金,預先築起疫情風險化解“防火牆”。按照每張床位100元標準,近500萬元的防疫工作補貼支持養老機構發放護理員補助,購買消毒、防護用品,緩解養老機構資金短缺問題。

如今,全市的養老機構依然在封院中靜待疫情退散,嚴查嚴防嚴控,盡心盡職盡責,疫情不退,決不放鬆,關懷依舊溫暖如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