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人工智能這個概念最早於1956年8月的達特茅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上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納撒尼爾·羅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等人提出。

人工智能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象是人所表現出的智能行為一樣。

這是學界對人工智能這個詞的最早定義。在此之前,人工智能有著許多種叫法,如“自動機理論”、“複雜數據處理”等。

人工智能大體上可以分為3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1.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Weak AI),也被稱為狹隘人工智能(Narrow AI)或應用人工智能(Applied AI),指的是隻能完成某一項特定任務或者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的人工智能。

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蘋果語音智能Siri

蘋果公司的Siri就是一個典型的弱人工智能,它只能執行有限的預設功能。同時,Siri目前還不具備智力或自我意識,它只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弱人工智能體。

如果我們討論的範疇僅限於弱人工智能,在這種範疇下,AI本身是基於計算機硬件的程式化設計,機器學習與神經網絡算法也都是程式化的,所以AI也只能取代程式化的人類任務。

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谷歌DeepMind開發的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

雖然在這個階段AI已經能做到常人無法做到的事,但某種程度上只是因為AI提高了任務效率,解放了人類大腦和雙手而已(例如通過大數據進行學習比對,修復老照片)。

因此對於弱人工智能而言,AI只能完成程式化任務,非程式化的能力AI都是做不到的。非程式化的能力是指排除掉程式化能力的一切思想性、智力性任務能力。例如情感能力、交流能力、分析統籌、思想表達等。

2. 強人工智能

強人工智能(Strong AI),又被稱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或全人工智能(Full AI),指的是可以像人一樣勝任任何智力性任務的智能機器。

這樣的人工智能是一部分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最終目標,並且也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出現在許多科幻作品中。目前遠未實現。

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科幻作品「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C-3PO和R2-D2

對於強人工智能所需要擁有的智力水平並沒有準確的定義,科學家們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他們之中包括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本·格策爾(Ben Goertzel)、尼爾斯·尼爾森(Nils John Nilsson),他們提出的測試包括:

a. 圖靈測試(圖靈)

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後,如果機器讓平均每個參與者做出超過30%的誤判,那麼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

b. 咖啡測試 (格策爾)

生活中空間、操作技能的測試。將一部機器帶到任何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中,讓它在不經刻意設計的條件下,懂得泡好一杯咖啡。它需要主動在陌生空間中認識咖啡機、辨識咖啡和水、找到合適的杯子並放好,然後按正確的鍵和操作以沖泡咖啡。這需要仰賴機器人學、圖像辨識的演算。

c. 機器人學生測試 (格策爾)

透過機器學習,分析和回答單一問題的測試 。讓一個機器去註冊一所大學,參加和人類學生同樣的考試,然後通過並獲得學位。例如日本的東大AI或是IBM參加搶答節目的華生。

d. 僱員測試 (尼爾森)

測試統籌、推斷、發想、規劃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讓機器處在一個經濟上重要的職位,需要它能夠和同樣職位的人類做得同樣好或者更好。

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在強人工智能範疇下,機器人已經通過了勝任任何智力性任務的測試。在這種情況下,AI在智力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人類水平。

強人工智能AI做不到的事恐怕只有非智力性的複雜任務了,人類引以為傲的領域就只剩下情感、道德、倫理是AI做不到的了。

由於人類對“自由意志”、“自我意識”的定義會隨著時代技術演進,假如在未來強人工智能AI的智力表現已經滿足了“自由意志”、“自我意識”的特徵,很難講那時候的人類會如何界定AI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

3. 超人工智能

哲學家、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把超級智能定義為“在幾乎所有領域都大大超過人類認知表現的任何智力”。

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超人工智能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ASI)正是超級智能的一種。首先,超人工智能能實現與人類智能等同的功能,即可以像人類智能實現生物上的進化一樣,對自身進行重編程和改進,這也就是“遞歸自我改進功能”。

其次,波斯特洛姆還提到,“生物神經元的工作峰值速度約為200 Hz,比現代微處理器(約2 GHz)慢了整整7個數量級”,同時,“神經元在軸突上120 m/s的傳輸速度也遠遠低於計算機比肩光速的通信速度”。這使得超人工智能的思考速度和自我改進速度將遠遠超過人類,人類作為生物上的生理限制將統統不適用於機器智能。

人類的哪些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科幻電影「黑客帝國」Matrix母體接口

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的整個人類世界被稱為Matrix的計算機人工智能控制。絕大多數人類被禁錮在能源倉中,活在虛擬世界裡,現實中則為機器人提供生物能。Matrix即是一種超人工智能,這種AI已經遠超人類的理解範疇。

如果不採取必要手段加以控制,超人工智能的能力足以顛覆整個人類世界。要麼給人類帶來福祉,要麼給人類帶來毀滅,沒人知道結果,也沒人能控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