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守成之君,"十全武功"足矣,看乾隆爺如何守江山。(中篇)

"十全武功"-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5-1757年)

1755年,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之後。根據功勞大小,乾隆帝封率部落歸清的阿睦爾撒納為親王。但沒多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爾撒納經不住權勢的誘惑,率領部眾叛亂,

作守成之君,

準噶爾汗國圖

乾隆皇帝聽聞準噶爾地再次叛亂後,派兵鎮壓,阿睦爾撒納禁不住清軍的攻打,逃亡俄羅斯,不多久,病逝於俄羅斯。

準噶爾地區經乾隆皇帝兩次鎮壓最終被徹底平定。

"十全武功"-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58年)

和卓是伊斯蘭教對有威望人物的尊稱,大、小和卓是中國西北地區歷史上兩位著名的伊斯蘭教領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和卓後裔霍集佔,波羅尼都在南疆舉兵叛亂,被稱為"大小和卓之亂。"

作守成之君,

伊犁將軍府圖

乾隆皇帝派遣軍隊對大小和卓進行征討,大小和卓兵敗西逃,最終被人所殺。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後,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廷派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各部,經此一戰,新疆安定了長達60多年,沒再發生大動亂。

"十全武功"-清緬戰爭(1762-1769年)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

1762的緬甸並非現如今的緬甸,在當時,緬甸是中南半島中的強大國家,有很強的軍事實力。在平定了內地的土司之後,便開始吞併臨境的土司,爭奪鄰國的資源。1762年,緬甸開始向清朝內地的土司徵收賦稅,在沒有回應的情況下,緬甸便開始入侵清朝內境。

作守成之君,

清緬戰爭

和前幾場戰爭不一樣的是,清緬戰爭的敵方是外族王朝。此次戰爭,共經歷了四次戰事。四次戰事,雙方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終緬甸一方因後援不足,兩方停止交戰,清緬戰爭結束。

清緬戰爭結束後,緬甸貢榜王朝元氣大傷,對泰國的吞併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東南亞的佈局也因緬甸戰爭發生了改變。

"十全武功"-再平大小金川(1771-1776年)

平定大小金川共進行了兩次,在西南地區,清朝統治者一直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對待,只要西南地區的土司實力分散,不能對清朝中央政府施壓,就不會格外注意。

但清政府的長期縱容,卻滋長了西南地區較有實力土司的野心,他們開始兼併周圍的土司,與清廷作對。

作守成之君,

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得勝圖

從本質上說,想要真正的平定大小金川,治理好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毋庸置疑。但想要真正的全面實施好改土歸流政策,卻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