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影視劇的乾隆形象。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


在中國歷史課本和橫店影視劇裡,乾隆則是人們不厭其煩地歌功頌德的,所謂締造康乾盛世的皇帝。


盧梭,法國的一位在哲學、文學上極具獨立思想和成就的自由作家。


他的一生寫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傳世著作。


請問,二者誰生活在古代,誰生活在近代?


答案是,兩人都是同一時代的人。


非常遺憾的是,相對現在國人雖然熟悉盧梭這個名字,但是瞭解盧梭的卻又寥寥無幾。相比之下,國人還是對乾隆的往事,如同如數家珍般熟悉。


康乾盛世這個歷史幻象,確實將很多子虛烏有的明君、清官們刻進了老百姓的記憶。


記憶傳承,天長日久,因為對明君、清官的特別的激情,於是,國內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滿清宮廷戲的劇場。


無從瞭解,中國何時開始,由原創劇本到拍攝、編輯、播放到收看,文人、劇作家、導演、演員和揮舞紗巾的大姐、大媽會高度一致鑄就了清宮戲生產和消費鏈。


他們萬眾一心,多愁善感且夜以繼日著追捧滿清宮廷戲。年復一年。


這些年來,有著乾隆大帝、乾隆王朝、乾隆下江南、乾隆與香妃、上書房、紀曉嵐、還珠格格等等影視劇熱播,橫店影視劇掀起的乾隆其人和乾隆的盛世,更是熱火朝天。


乾隆,理所當然也就成為兩岸三地華人聚集處最是頂禮膜拜的頭號聖君。


想想,有點冷幽默。


滿清早就亡了。


當年清廷御用的史官們粉飾的書籍,如今大多也已經老朽、風化、破爛之後。


然而,清朝滅亡後雖然沒有清廷御用的史官們繼續粉飾,但是現在的人們卻願意自帶乾糧,繼承這般謳歌清廷那些還想再活500年的皇帝們的大業。


當然,今天主要談談乾隆。


18世紀,中國由明清戰亂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


相比戰亂,清帝國在明帝國經濟基礎上有了充裕的人力和時間,也得到了階段性和平,似乎中國可以緩慢復甦了。


然而,中國確實沒有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等等國家這般運氣。中國等來了一位似乎智商有點毛病的聖君乾隆。


乾隆是歷史上諸多老而不死是為賊的皇帝之典型。


乾隆活到了89歲,做皇帝60年,內禪給兒子繼續當太上皇操持朝政4年,實際獨掌中國長達64年。


晚年,乾隆洋洋得意,自吹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古未有之


在朝野一片謳歌聲裡,乾隆早已飄飄然地認定了自己就是傳說中的那位“千古第一完人”。


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影視劇的乾隆和太監形象。演皇帝和太監,這是中國很多演員與生俱來的拿手好戲。


客觀而言,以近代化全球視野去回望乾隆時期,無論乾隆自吹自擂,還是官史為乾隆去大吹大擂,無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屁話。


縱觀乾隆執政64年,無非抄襲著秦皇漢武的弱民強國,剽竊並傳承著明、清皇帝們的獨斷專行。


乾隆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專治集權推上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


乾隆信奉非師旅征伐,則梗我王化者無以伏懲創,不敢抗幹的國策,一言不合,四方開戰,是犯我強清雖遠必誅的楞棍。


乾隆自吹:


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清緬戰爭)、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然而,所謂乾隆自吹自擂的十全戰功,任憑後人怎麼屈膝謳歌粉飾,到現在史料曝光,自然水落石出:


平定回部、寧夏、大小金川,血腥殺戮太重,徹底激化回漢矛盾,不僅導致戰爭曠日持久,得不償失,更是預埋了後來的西北大亂。


臺灣官員腐敗,凌辱鄉民,激起了臺灣林爽文起義。以清廷以強硬手段,派出軍隊去鎮壓臺灣鄉民反抗,這類舊事本身就不光彩。


至於降緬甸、降越南、降廓爾喀,多是乾隆好大喜功,草率發動的侵略周邊小國的戰事。


——乾隆十全戰功往事,看上去顯是黑色幽默。


乾隆在位期間,每每動輒以數十萬大軍發動這些戰爭,倚強凌弱卻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勝利。


所謂清廷記載的乾隆嘴裡的十全戰功,無非是乾隆在交戰兩軍互有輸贏後,自欺欺人的囈語。


此外,還有乾隆求勝心切,在宮中裝神弄鬼的官史記載。


上皇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西域秘密咒


原來,作為滿清之君,乾隆想的不是靠軍事作戰取勝對手,而是希望咒得遠在西域的對頭無疾而終


這便是18世紀中國的主人乾隆。滿腦子漿糊,又黑,又稠。


遇到這樣以一位裝瘋賣傻的皇帝,清廷大臣們哭笑不得,還得順其心意,頻繁報喜,說是大清皇帝真的咒得遠在西域的對頭無疾而終了。


乾隆登帝位不久,戶部寶泉局鑄錢工匠維權,戶部官員對空鳴槍震懾工匠。


事後,乾隆憤怒御批:辦理殊怯,此等刁民,即槍傷一二何妨?彼見空槍,所以益無忌憚也


換在今天的話,便是:照人開槍,打死幾個,萬事大吉!


對國有鑄錢企業工匠如此,在對海外僑民上,極端仇視出海的乾隆,對當時南洋僑民一律敵視為“本應正法”之人。


至於在外洋生事被害,當然也就是咎由自取


當時,荷蘭商船與南洋華人誤會衝突爆發紅河流血事件。荷蘭船員往來挑撥離間,有的甚至參與暴亂,釀成華僑萬人傷亡。


事後,荷蘭政府自認過分,心懷愧疚,專程到北京向乾隆解釋。


然而,這位二得莊嚴的皇帝見到洋人,那裡想得起南洋的華人?


最後,他終於為不斷增多的境外華人想出一個清新脫俗的稱呼:棄民。


於是,乾隆大筆一揮:


朝廷棄民,概不問之”。


朝廷棄民,荷蘭人聽完解釋,樂得逍遙而去。


乾隆對臣民冷漠,大致如此。


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影視劇的乾隆形象數不勝數,可見清宮戲之多,之深入人心。


編纂《四庫全書》是當時官史和後來人們最愛謳歌的乾隆文治盛事


當時,乾隆以彙輯《四庫全書》名義,採訪收集天下圖書,本質卻是為了進行系統化、規模化的刪銷、破壞。


乾隆下達諭示衙署刪銷書籍諭示


在《四庫全書》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清廷禁燬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


此外,乾隆在位64年期間,清廷焚燬禁書,共有七十萬卷。至於被撰修得面目全非的古籍,為數更多,無法統計。


在刪銷禁書同時,乾隆在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文字獄”運動。


隨著“文字獄”運動如火如荼展開,告密風氣漸入人心,蔚然成風——告密文化在乾隆時期沉澱定型,對後世影響之深,確為攪拌民智、民風變得腥臭、骯髒的潲水。


腥羶之下,無數良心文人隨他們的文字湮滅於世。


無疑,全面系統地修訂、修撰《四庫全書》,實乃是華夏文明自誕生以來,規模遠超秦皇焚書坑儒的最一次對華夏文明的文化屠殺,文化閹割。


然而,這一次空前的最大規模的文化浩劫,奇蹟般被視為經典的《四庫全書》蔽蓋,乾隆成為漢文化的推廣者,如今卻罕見記載。


18世紀,是人類文明在開放、探索中醞釀世紀騰飛的萌芽期。


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


1774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隨後,美國發表《獨立宣言》。


1776年美國布什內爾發明木殼潛艇“海龜”號,潛艇能夠潛至水下6米,停留約30分鐘。


1785年,英國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


1789年8月26日,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由此,天賦人權相繼在歐美大地萌芽,綻放著人類文明空前的絢麗。


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法國大革命主題畫作:自由引導人民。


歐美大地處處沸騰,生機勃勃,唯獨中國,死寂沉沉。


乾隆59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首次訪華。


乾隆好奇地向英國使臣提出很多問題,諸如意大利是否向英國納貢,俄羅斯是否在英國的東方,以及法蘭西殺國王算不算弒君等等稀奇古怪的問題。


這位中國最高統治者的腦子裡,直到現在,裝的依然是一團漿糊。


接見結束時,乾隆傲慢、大方地賞賜了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擲地有聲發表了至今讓人扼腕嘆息的聲明: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


並無需爾國制辦物件


這一年,中國對外的大門砰然關死。


乾隆唯獨留了廣州13行一個門縫,斷斷續續和不遠萬里來自歐洲的商人做著官辦的買賣。


買賣的主旨,是為皇室賺取私房白銀,為皇室購買西洋奇淫技巧的奢侈品。


皇帝富有四海,還能保持旺盛貪慾,乾隆可謂皇帝裡面不世出的人才。


要下江南巡遊,要給兒子孫子財富,要修造繁花似錦的圓明園養一大群二奶,還得辦壽宴,賞親信,乾隆無時無刻不在渴望斂聚財富。


以官商在廣州13行搞走私性質的皇家生意,算是乾隆生財有道最體面的項目。


笑納清廷大臣在朝廷之上的公開進貢,算是乾隆最快捷的賺錢手段。


後來,大臣競相進貢,進貢便進入了公開的,白熱化的“幫貢”模式。


官員們相互配合、勾結,搜刮民間,連吃帶貪給乾隆進貢。


然後,乾隆看在眼裡,每每抓住機會順勢查貪官,打老虎,再把做事不慎吃相難看的大臣們洗劫一空,自然再賺一筆。


此外,乾隆還在18世紀後期,無師自通發明了類似中世紀羅馬教廷贖罪券的議罪銀


議罪銀這般不要臉面的斂財模式橫空出世,意味著皇帝和滿清政府昭告天下:


無論什麼罪,交一筆錢來,就能減罰甚至不罰。


到乾隆執政晚期,乾隆帶頭之下,他的大臣、州官、縣令無人不貪。


貪便貪了,好歹肉爛在中國。


可惜,乾隆確實腦子迷糊不太清楚,賞賜外使商人尤為出手大方。


當時,凡是肯向清國進貢各國,乾隆都會以豐厚的“賞賜”回報。


賞賜往往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於貢金的價值。


於是,向清廷進貢,滿嘴謳歌清廷,都成為如荷蘭、西班牙奸商們的生意項目。


他們冒充各殖民地國王、酋長的名義到北京進貢,滿嘴盛讚天朝上國,稀里嘩啦專門賺取清廷的高額賞金。


這回,肉爛在了鍋外。


天長日久,乾隆後期,滿清賺得了無限風光的世界局面,國內局勢終於每況愈下。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人食樹皮。


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飢。


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人相食。


蛀蟲遍地,拋灑民財,乾隆時代雖然處於和平環境,然而自他登基開始,舉國各地,無年卻不發生重大饑饉。


其中《清史稿》提到的乾隆盛世發生的人相食,便有2次。


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無數演員塑造無數的影視劇皇帝形象。國人迷戀清廷皇帝,確實是一種文化的遺憾。


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清宮戲參與者和迷戀清宮戲的辮子粉絲,當年祖上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苦耕作,卻都是靠忍飢挨餓熬過乾隆時代的。


想想,人如忘本,真是可怕。


當年,錦衣玉食的滿清皇室、八旗子弟、達官貴人不過個別、少數。


那麼多的迷戀清宮戲的辮子粉絲,真的如願穿越到了康乾盛世,飢腸轆轆,滿嘴榆皮黃土,掙扎生死之間,不知是否還會如此痴迷滿清的皇帝。


訪華鎩羽而歸,沿途,英國使團耳聞目睹,都是滿清底層老百姓的貧窮、麻木和飢餓。


他們撿拾、爭搶使團喝過的茶葉、殘食;他們在官兵為所欲為的皮鞭抽打下工作;他們對發生在自己之外的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於是,英國人把他們寫進了日記:


就現政權 (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


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這一年,滿清帝國和歐洲加速拉開距離。


乾隆60年,1795年,北京會試。


這是乾隆當皇帝的最後一年。


這一年的會試各地為諂媚“十全老人”,專門組織80歲以上116人參加會試。


橡樹 | 乾隆盛世:子虛烏有盛世後面的一場歷史誤會

崇拜明君,崇拜明君們雄才大略的往事,其實很大可能只是一場歷史性誤會。


這些耄耋老人們在孫子們的攙扶下,顫巍巍走向燈火昏暗的科舉考場。


在一個遍地餓殍和民不聊生的子虛烏有的盛世,開始的這場昏昏沉沉、黑燈瞎火的科舉,錄取不過奴才而已。


至於這樣的盛世科舉詮釋的,也無非是乾隆盛世背後的萬馬齊喑、老氣橫秋。


可見,當年的康乾盛世根本就是華夏文明的一場沉淪,而不是一次所謂迴光返照。


回望當年,清廷君臣於黑燈瞎火處昏昏沉沉摸爬滾打,摔得頭破血流時,滿眼看到的金星,也無非是破敗、衰老的滿清帝國的那副昏昏欲睡的影子。


歷史,是偉大的導演。


既然乾隆穩賺不賠地當了中國18世紀的男一號,中國歷史自然也就只能一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