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应该如何入门?

灵感猎人-年轻的心

和其他一些学科相比,历史学实际上是入门门槛比较低的,理工类的学科入门的话需要掌握良好的数理知识,而这些数理知识的掌握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一些应用类的学科则需要掌握非常娴熟的理论知识,比如经济学常识、管理学常识等等,但是历史学不一样,历史学虽然也有方法论,但是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那样有明确的边际。

历史学入门毫无疑问最基本的素质就是阅读文献,并且能够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历史学的文献又是多种多样的,古代史可能读一些古书即可,有时候还会涉及一些出土的文物,包括简帛等等,但是近现代史则不然,除了书籍之外,报纸、档案乃至音频、录像都是资料的存在形式,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实际上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研读文献,不仅需要认真阅读,而且需要批判性的阅读,通过互证、内证等方式对史料进行仔细的甄别。

再者,进行历史学研究单纯掌握史料肯定是不够的,这就和做饭一样,把菜洗好了,切好了,但是却不会做菜,同样也肯定是不行的。因而,在史料之后,我们所要进行的是对史料进行细致的整理。这就需要我们大量阅读学界内的一些已有的成果。特别是一些前沿学者的研究成果,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进入历史学的研究层面。

因而,历史学入门别无其他,会读书即可。


青年史学家

历史学其实包含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的入门方式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兹仅以中国史为例。

中国史的入门应当以史料为基础,关于史料,其种类很多,且因时间越往前追溯,史料越少,所以并不限于传统的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等史籍,还包括出土文献等等。史料解读主要是能读通,就是会句读,认识繁体字、简化字等,这是入门课,虽然现在像二十四史等都有点校本,但是一方面不排除点校失误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史籍是没有点校本的,如《明实录》、《清实录》,还有像一些民间文献诸如家谱、契约也是没有点校本的,不但没有点校,且因这些民间文献编撰者文化层次不一,里面会有很多简化字、错别字或者民间说法,如果没有一定积累并进行细致的考证,很难去理解,如在契约中会有“虫月”之说。

在读通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史料说明问题,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方面,即理论知识。这里的理论知识,是需要在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掌握(前人的成果尤其强调是名家、大家,先看他们的成果)。因为历史研究越到后面就越细致,所以在前期需要广泛阅读,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复旦大学2008年前后出了一套《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是由著名历史学者葛兆光先生主持,编者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家,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丛书编者认为丛书主要包含了“历史”、“方法”和“视野”三个方面,倒可以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借鉴。丛书包括张隆溪《比较文学研究入门》,戴燕《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龚隽、陈继东《中国禅学研究入门》,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入门》,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彭林《三礼研究入门》,康保成《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 : 中国历史上的大阴谋》,陶飞亚、杨卫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刘屹《中国道教史研究入门》,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芮传明 《丝绸之路研究入门》,王振忠《徽学研究入门》,严耀中、范荧《宗教文献学研究入门》。


楚邾

通俗易懂的近代学者如钱穆先生的《 秦汉史》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当然结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东周列国志》这些会对历史方面有很重要的帮助,尤其是古典类的断代史是必经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