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鴻章”,也不過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晚清重臣“李鴻章”,也不過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說起李鴻章,大家可能脫口而出的就是晚晴重臣,同時也是賣國賊。可歷史無法重演,每個年代也鑄就了某些人的命運。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組建淮軍

作為淮軍的最高統帥,李鴻章對其嚴格治理,加大訓練強度,整頓軍中紀律他要求自己的軍隊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強”,而最初的自強之道,就是所謂“講求洋器”。在任命統領時,看中能力,不論出身與文化。他鄙棄那些空有謂“講求洋器”。在任命統領時,看中能力,不論出身與文化。他鄙棄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學而不知世事之人

2、鎮壓太平天國

雖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助紂為虐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的內戰並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試問哪個國家的崛起是處於內憂外患時期的?無數的史實證明只有先保證國內局勢的相對平穩才有機會實行改革使國家休養生息並逐漸走向富強。而李鴻章正是這麼一個結束戰爭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搖搖欲墜的政權又延續了近百年。

3、建立海軍

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從七十年代起,他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

晚年李鴻章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議和。儘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譁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

也正是因為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可以看出李鴻章的決心與身處那個時代的無奈。

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是因為,其終究是一個朝廷的傀儡,一生殺人無數,早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更甚的是,其一生共代表清政府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