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夜读」金寨印象

「中安夜读」金寨印象

作者:孙邦明

「中安夜读」金寨印象
「中安夜读」金寨印象

金寨,作为革命老区,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神圣的。红色土地,将军故里,课本上红军的“八角帽”以及 “穿草鞋、吃草根、爬雪山”的峥嵘岁月,令少年的我敬仰,慕名向往。

曾去江城武汉,经金寨地界,动车呼啸在大别山的深处,隧道幽长,一个接连着一个,奇妙而激动。透过车窗,流动的视线,被山涧正开的烂漫油菜花吸引;被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所感染;倒骑水牛的牧童,游走在葱绿青翠丛间;袅袅的炊烟升腾在屋顶上空,一副如故乡般美丽而温暖的乡村图画。厚重的历史,迷人的景色,我沉醉其中。

四月,带着敬仰,带着缅怀,从巢湖之滨走进大别山的深处。簇簇的杜鹃花,光彩夺目,姹紫嫣红,红得似烈士的“鲜血”。路旁,校园里,山坡上,小区中随处可见。风轻抚,花叶摇曳,刹时鲜亮我的眼睛。它们容光焕发,惊艳而不招摇,鲜活而不张扬。抬眼远方,蓝天白云,清澈明媚。山披着层绿,透着斑斓五彩;水漾着碧波,滟滟清澈见底。群群山岚,峰峦叠嶂,缕缕的雾霭,罅隙里悠然与氤氲,恰似人间仙境。昔日老区,一路的景色让我流连。

穿蒸蒸日上的江店新城,跨奔向远方壮阔的史河,便是金寨的老城。它,镶嵌在翠绿的群山怀抱里,一座古城安然其间,新与旧的建筑,错落地映印在绿色中。幽静,能听见鸟鸣,清新,能嗅出甘甜。柏油路此时,如若林荫小道,穿行其中,转角又豁然开朗,别有景观。

此行是拜谒先烈而来。金寨县革命历史博物馆,依山而建。伟人邓小平遒劲有力的题名,增添了它的庄重与伟大。图文并茂的展板,历史厚重的原物,铿锵有力的讲解,清晰地呈现出历史中金寨的峥嵘岁月与人民的大无畏精神,观后令人潸然。一个个年轻的鲜活生命,一位位心怀救国的志士仁人,从1929年的立夏起义走来,走过黑暗的大革命,走过艰难的土地斗争,走过同仇敌忾的抗日时期,走过大转折的解放战争,又一路走进了新中国的“淮河治理”和国家的大建设之中。“十万将士”的出征,“十万民众”的搬迁,“十万良田”的淹没,老区人民一次次作出的巨大牺牲,折射出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境界,让我肃然起敬。

红军纪念塔,高高的矗立在山巅。一座丰碑,指向前方,召唤着人们奋勇前行。登层叠的台阶,象征着红军艰难跋涉,不达初心,决不罢休的钢铁意志。红军纪念馆里的将士名录,赫然肃立于墙,一个个忠魂折射着历史,昭示着未来;十二支主力红军诞生于此,称颂为“红军故乡”,果然名不虚传。

回途,一群稚嫩的少年儿童,列队面塔而站,“燎原之火”鲜红大字下,他们吟诵着纪念诗篇,铭记先烈,童声激昂、清脆而悠扬,把我带回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时的我如他们一般,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学先烈,誓言铮铮,意气风发。

塔顶上,俯瞰老城全景,汇聚在山涧,绿意盎然。远方隐约的梅山水库,气势磅礴,巍峨壮观。这是一种力量,一种征服自然、改天换地的历史见证,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格,从火热的岁月流传到新中国的大建设上,像眼前史河的水,涓涓地流淌至今不老不朽。老区人民无论在什么时期,始终都有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此行,大别山,壮阔了我的胸怀;史河水,净化了我的灵魂;杜鹃红,染遍了我的血脉;红色的记忆和纯朴的人民,让我懂得了今日之中国的来之不易,感悟出人生的最大价值所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小调,忽然在我耳边响起,久久地回荡。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时代前行。我抖擞精神,坚定脚步,不忘初心,再一次出发。我坚信,沁香的“桂花”,必将开遍金寨,开遍全国。

「中安夜读」金寨印象

作者:孙邦明,男,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2005年学写文字,搁笔十年,2019年拾笔至今,有100多篇散文、随笔、诗歌、评论等散见于《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商报》《江淮时报》《青海日报》《人民代表报》《精神文明报》《内蒙古风采》《河南文学》等省内外报刊杂志。

声玲其境工作室出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王玲 责编:黄小敏 美术设计:刘慧慧

「中安夜读」金寨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