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五種情況適合中醫藥治療

治療糖尿病可採取中西醫並重的方法,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中醫對糖尿病早有論述,千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臨床觀察顯示,以下5種情況應用中醫藥治療更適合。


1.糖尿病前期干預。部分糖耐量受損的患者會長期保持糖耐量異常狀態,我國每年約有10%的糖耐量受損患者進展為糖尿病。糖耐量受損雖然不是糖尿病,但同樣存在高血糖損害和慢性併發症逐漸發生的可能。這部分人群,應在認真進行飲食管理與運動治療的基礎上,採用中藥調理可有效干預血糖和血脂,將糖尿病發生率降低50%。
2.治療輕至中度2型糖尿病。臨床上,常可見到輕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不太高的老年患者,在飲食和運動的基礎上,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可將血糖控制在滿意範圍內。
3.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狀不明顯者。臨床上,有些經過綜合治療後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存在一些症狀,如口乾又不想喝水、疲乏無力、體弱多汗等氣陰兩虛的表現,西醫對此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這時可採用益氣養陰、填補肝腎、清熱利溼等療法。
4.協助降血糖,減少西藥劑量。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發展與血糖控制好壞密切相關,微血管病變尤其如此。能夠降血糖的西藥很多,作用機理明確,臨床療效肯定,但許多患者應用後,血糖仍難以達標。究其原因,失眠、便秘、慢性感染、抑鬱或焦慮等潛在因素,會促使血糖升高。中醫藥雖然在直接降低血糖方面作用緩慢,但可通過對血糖難控因素的治療,達到控制血糖,甚至減少西藥用量和種類的目的。

5.預防和治療慢性併發症。針對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在綜合治療、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辨證論治,可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我國中西醫結合專家祝諶予教授的降糖活血方,經現代研究發展而來,此方由黃芪、玄參、太子參、黃連、蒼朮、葛根、水蛭、絞股藍、山藥、丹參、冬葵果11味中藥組成,具有益氣活血、通脈止痛之功,可緩解肢體疼痛、皮膚瘙癢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臨床症狀;降低糖尿病腎病尿微量蛋白,保護腎臟。

生命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