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信奉荒謬的"哭聲免疫",任由三個月的女兒大哭,直到窒息

她,信奉荒謬的

文/光影閒話聊育兒

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引發廣大網友關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名新手媽媽參加了某"付費睡眠引導"的社群,希望能通過訓練,讓三個月大的女兒提高睡眠質量,學會不哄不抱,自主入睡。然而4月16日,她在對女兒進行"趴著睡"訓練時,發現女兒大哭不止,於是在社區求助,詢問要不要進行干預。得到群友"不是大哭就沒事"的答覆後,這位新手媽媽,就開始和大家討論,"大哭的標準"。

其實,孩子哭鬧是因為,她的腿被嬰兒床的縫隙卡住,很疼,很難受,她憑藉自己的努力無法掙脫,於是用大哭的方式向媽媽求助。只可惜,媽媽只是通過監控視頻關注她,並沒有給予任何回應,最終,小寶貝力竭,連頭都抬不起來了,悶在了她柔軟的小床上,離開了人世。而此時,監控另一頭的媽媽,還在和群友們慶賀,"她解鎖了趴睡新技能"。

心塞之於,我不禁在想,早在多年前,跟嬰兒分房睡,讓孩子"哭哭就不哭"了的方法,馬伊琍也曾對大女兒使用,然而並沒有從中得到些許益處,後來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傻”

她,信奉荒謬的

其實這套方法,在心理上被稱為"哭聲免疫",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理論,就連方法的提出者華生本人,也是這套方法的受害者,也幾乎毀掉了整整一代美國人。卻不想,百年後,這一理論在中國盛行,依然被一些父母信奉。

她,信奉荒謬的

01、從小為"情感"所傷,於是他渴望打造"絕情谷",斷情絕愛。

"哭聲免疫"的提出者約翰·華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所開創的行為主義分析學派,與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相對立。認為人性並非天註定,而是可以人為干預的。所謂: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然而,他成功了麼?並沒有!他輸得徹頭徹尾。

華生的童年並不幸福,他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他又遭遇校園暴力,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

於是他渴望將美國打造成為"絕情谷",斷情絕愛,所有人按照規定好的程序生活著。

她,信奉荒謬的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在內的整整一代美國人,都是在這樣一種理論體系下長大的,即:斷情絕愛,父母對孩子要尊重,但不能投入情感因素,不能讓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一切都像是流水線上的標準件,按照標準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訓練、塑造和矯正。

結果呢?

華生的大兒子率先背叛了行為主義,轉而成為了精神分析學家,但是從小被父親剝奪了情感的他,情感空虛,童年創傷嚴重,最終於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大女兒自殺的次數,比大兒子更多,甚至遺禍下一代,據華生的外孫女回憶,媽媽沉默易怒,根本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以致於酗酒嚴重,而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外孫女本人,也有酗酒的問題。

那華生的小兒子呢?他最終選擇自暴自棄,流浪、依靠父親的接濟度日,依然沒有成為華生希望的樣子。

她,信奉荒謬的

"哭聲免疫"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的確在美國風靡一時。然而這些孩子長大後,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所以,這一做法早已被美國摒棄。

然而,近些年卻被一些所謂的"大V",高知,斷章取義推薦到了中國。文章開頭裡那個媽媽,參與的"付費睡眠訓練"其本質就是打著"解決孩子睡眠問題"的旗號斂財。結果,卻害了那個可憐的小寶貝。

她,信奉荒謬的

02、"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本身沒錯,錯在不去解讀孩子哭聲背後的訴求

中國有老話兒講"小孩兒見到娘,沒事兒哭一場",說的就是,孩子在祖輩等親戚撫養時,可能乖巧聽話,見到了媽媽,往往更多的就是"撒嬌任性"。

尤其是晚上,夜半三更,孩子突然大哭大鬧,老公一翻身睡的比誰都香甜,媽媽們不得不起床安撫孩子,以免擾了鄰居清夢。於是,有些媽媽就會在這些哭聲中漸漸失去了耐心,多希望孩子能夠自主入睡啊,多希望他們不再無理由的哭鬧啊。

於是所謂的"哭聲免疫"、"睡眠訓練"應運而生。就是抓準了媽媽們的訴求。

希望孩子少哭一些,希望孩子自主入睡,有錯麼?沒錯!錯的是,不去解讀孩子內心真正的訴求。

她,信奉荒謬的

那個可憐的嬰兒,用哭聲來向媽媽傳遞信息"救救我,我的腿卡住了",媽媽卻在一旁跟群友聊天"她鬧覺呢,別去理她"。

哪個孩子會是天生的"磨人精",沒事大哭大鬧的,他不累麼?他們,只是不會說話,或者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

究其根本,還是在於溝通,小嬰兒自然無法理解自己的哭鬧給父母帶來的困擾,父母卻不去解讀分析孩子哭聲背後的訴求。

關於如何聽懂"嬰兒的語言",現在有很多的理論,比如鄧斯坦嬰語,嬰兒手語等,我也在別的圖文中有過介紹,在此不贅述。

最簡單直白的方式,就是當嬰兒哭鬧時,用排除法分析一下訴求在哪兒:餓了、渴了;需要換尿布了;哪兒不舒服了;小肚子脹氣需要拍嗝或者飛機抱了。

再大一點,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哭解決不了問題,你想要幹什麼,好好說就行。

她,信奉荒謬的

03、"新哭聲免疫"這樣做更加溫和有效

那麼,面對"睡渣"寶寶,當媽的真的要每天頂著黑眼圈,半夜餵奶,蓋被子,甚至是起來陪玩麼?當然不是!

"哭聲免疫"法並非全盤錯誤,只是在操作上有些過於的冷酷無情。

還拿孩子的睡眠問題來說

首先,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孩子愛踢被子,那是天性,順著他,用大小合身,厚薄適度的睡袋代替被子,孩子自由的踢,父母安心的睡,不用為半夜給孩子蓋被子而起夜。

其次,心理暗示,給孩子制定適合他的睡前流程,逐個完成,在這個順序中,無形的給孩子傳遞信號,你該睡覺了。

每個孩子的"睡前儀式"都不太相同,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適當調整,我曾為我家孩子製作了一張睡前儀式表,打印後放在臥室門後的相框裡,每天逐個給孩子完成。

大概包括以下幾項:洗漱、喝水、跟家人互道晚安、換睡衣、關門關燈、講故事等。

她,信奉荒謬的

第三,可以給孩子找一個"安撫物",老輩兒人有時候會提到,我們小的時候有"怪癖",睡覺時喜歡手裡攥張衛生紙,或者一定要抱著某個娃娃,亦或者一定要蓋著某個小被子,而且是髒了也不讓洗的。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的一個精神慰藉。為什麼不可以有呢?

從懷孕起,我就買了"安撫巾",挑選柔軟不掉毛,沒有小配件,便於攜帶,比較大眾,即使丟失了,很快能再買到同款的玩偶即可,然後帶在身邊,讓那個安撫巾沾染上我的味道,希望能成為孩子的安撫物。然而我家孩子並不買賬,他最喜歡的安撫物,還是我,那麼,我就陪在他身邊好了。當然了,我還在繼續尋找新的,孩子喜歡的安撫物品,因為媽媽是"不便攜"的,總有一天,孩子要離開媽媽獨自入睡。

她,信奉荒謬的

第四,關於"夜奶",其實也是孩子"安撫物"的一種,當孩子逐漸長大,的確不在需要起夜喝奶,而吃奶,只是孩子"續覺"的一個媒介。我並不認為孩子吃夜奶有多大的危害,理論上的"對牙齒不好",其實只要多注意孩子牙齒狀況,勤刷牙即可。而"影響孩子睡眠"更是荒謬,孩子半夜醒來,迷迷糊糊的躺在懷裡吃幾口奶就睡著總好過孩子半夜醒來,無法續覺,又困又睡不著,於是大哭大鬧好吧?

吃夜奶最大的弊端,在於影響媽媽的睡眠。想戒掉,可以,哭聲免疫法也能使用,只是要稍微做些修改。

當然,改良版的"哭聲免疫"法也非我獨創,其實在國內流行多年了,簡而言之,就是"逐步減少、逐步適應"。

第一夜,當孩子哭著要吃奶時,讓他先哭五分鐘,再給奶吃;

第二夜,孩子還會哭,沒關係,等十分鐘再喂,奶量減少一些;打個比方,吃配方奶的孩子,原本夜裡要吃個50ML,那麼就減少一點,喂30ML即可;吃母乳的孩子,原本要吃5分鐘,那麼減少到3分鐘吧。

第三夜往後,以此類推,直到孩子不再起夜要奶吃。據統計,大多數孩子在堅持了四至五個晚上後,就不再吃夜奶了。

這個改良版的最大特點,不是完全的“不聞不問”而是要時刻陪在孩子身邊,溫柔安撫,保證孩子的安全。

她,信奉荒謬的

總而言之,"哭聲免疫"法早已被這個方法的提出者親自驗證失敗,它的確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效果,但是童年情感缺失,會造成孩子成人後精神的極大創傷。借用華生的對手,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的話來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作為一個母親,以孩子的需求為第一撫養準則,給予他心靈生長的關懷與呵護,不好麼?

(全文完)

我是光影閒話聊育兒,一個擁有影視和心理學雙學位的全職媽媽,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探討最適合孩子的育兒經,陪伴孩子健康成長,拒絕做焦慮媽媽或是缺席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