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腫瘤的發展及治療手段對機體的影響均會產生系統的功能障礙,如淋巴水腫、深部靜脈血栓、脊髓損傷等。

這些後遺症不僅給患者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在精神上也打擊著患者,此外過大的精神壓力進一步加重了系統功能的紊亂。如此形成一個會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既然腫瘤功能障礙對於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困擾的呢?出現功能障礙了,我們又該通過一些什麼手段來減輕它們的影響呢?


1、淋巴水腫

淋巴系統一方面能夠引流淋巴液,清除機體內的異物、細菌等,另一方面淋巴系統是身體防禦的前哨,分散於身體各部分淋巴結似一濾過裝置,可有效阻止經淋巴管進入的微生物。但是當淋巴管受阻或者阻塞後,就會導致淋巴液迴流受阻,大量的體液、蛋白質滲出管外,在皮下積聚從而造成淋巴水腫。

手術或放療之後常出現上肢淋巴水腫等慢性併發症,文獻報道其發生率高達15~40%。有肺癌研究顯示,小樣本量地分析140例肺癌早期患者,在手術或放療後14例患者產生淋巴水腫併發症,佔總數10%[1]。淋巴水腫主要表現為早期患肢腫大明顯,表面角化粗糙,呈橡皮樣腫,少數可有皮膚裂開、潰瘍或出現疣狀贅生物,嚴重時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腫瘤患者出現淋巴水腫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1)腫瘤性淋巴水腫,由於腫瘤本身或腫瘤擴散累及的淋巴結導致淋巴、靜脈迴流受阻,出現肢體慢性、無痛性、進行性淋巴水腫或靜脈水腫;

(2)術後淋巴水腫,是由切除腫瘤的手術引起的,常發生與淋巴結清掃術後;

(3)放療後淋巴水腫,是由放療導致淋巴管擴張、水腫,繼之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淋巴管纖維化及閉塞。

腫瘤患者出現淋巴水腫需注意以下方面:

(1)出現淋巴結水腫後要及時就醫;

(2)如確定為非腫瘤浸潤或壓迫引起的淋巴水腫,要將水腫肢體抬高;

(3)下肢水腫時,可穿戴彈力襪或綁彈力繃帶等彈性外套,有助於減輕因活動/行走而加重的水腫;

(4)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手法按摩,以促進淋巴引流。


2、深部靜脈血栓

深部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部靜脈腔內凝結而形成血栓,栓子脫落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迴流障礙。全身主要靜脈均可能發病,但多見於下肢深靜脈。

肺癌發生靜脈血栓的概率為4%~10%,手術的肺癌患者則是未手術患者的2倍以上[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典型臨床表現往往是單側下肢(左下肢多見)出現腫脹、疼痛等現象。

腫瘤患者出現深部靜脈血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長時間限制活動或臥床,腫瘤手術後長期臥床可以引起血流緩慢,血液粘稠度升高而發生血栓;

(2)靜脈壁損傷,這是由靜脈輸注刺激性藥物、外傷和感染造成的靜脈壁損傷激活了凝血因子,進而促使血栓形成;

(3)腫瘤可導致血液高凝狀態,引起血栓形成。

腫瘤患者出現深部靜脈血栓需注意以下方面:

(1)及時就醫,醫生視情況選擇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2)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一般臥床1到2周;

(3)抬高患肢,使患肢位置高出心臟平面20到30cm;

(4)床上活動時應避免動作過大,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引起血栓脫落;

(5)開始起床活動時,需要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使用時間可因血栓位置而異:

(6)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脫落造成肺動脈栓塞。

(7)患者應該戒菸,以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

(8)要注意保暖。

(9)進食低脂且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因用力排便,腹壓增加而影響下肢靜脈迴流。

(10)恢復期患者應逐漸增加行走距離和下肢肌肉活動強度,以促進下肢深靜脈再通和側支循環的建立。


3、脊髓損傷

肺癌相關脊髄損傷可發生於支氣管動脈造影(直接觀察支氣管病變的檢查方法,診斷效果好,但患者有一定痛苦)、灌注化療及栓塞止血之後,其發生原因一般認為是由於支氣管動脈與脊髓動脈有吻合(在人群中有5%的人脊髓動脈分支來源於支氣管動脈或與支氣管動脈交通),高濃度的造影劑(增強影像觀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化學制品)或藥物損傷脊髓,或者為脊髓根動脈水腫、阻塞造成脊髓缺血所致。

脊髓損傷會造成損傷部位以下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反射異常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相應的病理改變,這就是常說的四肢癱和截癱,嚴重時會危及生命。由於截癱造成長期臥床可引起諸多併發症,如褥瘡/泌尿系統感染/骨關節攣縮固定、肌肉萎縮,以及脊髓神經破壞導致的痙攣(俗稱抽筋)和疼痛、髖關節和膝關節周圍的異位骨化、下肢靜脈血栓等情況。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腫瘤患者出現脊髓損傷可通過以下手段進行治療:

(1)物理治療,主要是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功能和提高殘存的肌力。患者可逐步做平衡協調、體位變換、轉移等動作。

(2)作業治療,患者循序漸進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動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職業性運動動作,工藝勞動動作(如編制等),以便出院後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

(3)心理療法,針對心理不同階段的改變,制定出不同類別的心理治療計劃,便於患者的心理康復。

(4)康復工程,患者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來站立和步行,也可以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這些工具來彌補功能的不足。

(5)中醫康復,利用祖國傳統醫學,進行針灸、按摩、電針、中藥離子導入等手段,促進康復。

腫瘤患者出現脊髓損傷後,護理時需注意以下方面:

(1)在允許情況下,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變換,也就是定時翻身,防止褥瘡,一般2小時1次,突出骨部分(如肩胛骨、足跟、後背部、骶尾骨、雙肢部)加軟墊墊起。

(2)活動身體各個關節,保持關節正常活動度,每天活動2到3次,每個關節活動應少於1分鐘。

(3)注意大小便排出是否通暢,注意體溫變化,注意安慰患者,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注意加強患者的營養,定時飲水。

(4)頸胸段脊髓受損患者,應該密切注意生命體徵及心血管功能,做必要的對症處理,加速康復。


4、骨折

肺癌患者大約有30%~40%最終發展為骨轉移[4]。當肺癌發生骨轉移時,患者易發生脊柱和骨盆部位的骨折。骨折的發生不僅限制患者的活動,還可增加併發症和死亡率。因此,防治癌症患者的骨折非常重要。

腫瘤患者應注意從以下方面防範骨折:

(1)當癌症患者出現負重疼痛時應注意減少相應骨骼的負重,以防骨折的發生。

(2)積極配合醫生實施骨轉移癌的治療,如放射、注射雙磷酸鹽及核素治療等,因這些治療有助於預防骨折,減輕疼痛並防止骨質進一步破壞。


5、周圍神經損傷

周圍神經是指除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經。周圍神經損傷後,該神經支配區的運動、感覺和營養均將發生障礙,臨床上表現為癱瘓、皮膚萎縮、感覺減退或消失。周圍神經損傷在癌症患者中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可因放療、化療等治療引起,也可由腫瘤直接侵犯或副癌綜合症所致。常用的化療藥物如順鉑、長春新鹼、長春瑞濱(諾維本)等所致神經病變,其特點為遠端肢體及對稱性病變,一般於停止化療後數月可完全恢復。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腫瘤患者出現周圍神經損傷後,護理時需注意以下方面:

(1)對於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應做適當的鎮痛處理;

(2)對感覺喪失(俗稱不知冷熱疼痛)的患者,應防止皮膚創傷、燒傷等,並避免繼發感染;

(3)肢體運動神經損傷患者必要時可使用柺杖等輔助器械;同時可應用物理治療、按摩及適當電刺激,保持肌張力,減輕肌萎縮及纖維化;鍛鍊肌張力尚存在和恢復中的肌肉,改進肢體功能。

如何減少後遺症對人體的傷害?

10月1日17點30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的貢獻。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都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免疫細胞剎車,或者稱為分子剎車,為腫瘤的治療開闢了新的天地。

什麼是人體的免疫系統?

我們知道,人體有一個嚴密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補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等)組成。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這個系統就像一支精密的軍隊,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的健康。當有外敵(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入侵的時候,免疫系統立即可以調配不同功能的免疫“部隊”,來對付入侵的敵人。當人體出現異常細胞(如癌變的細胞),免疫系統可以起到“免疫監視員”的作用,能夠及時發現並清除體內的異常細胞,而避免了腫瘤的發生。

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體的大多數疾病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使得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或者入侵的敵人過多,免疫系統無法招架,就可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人體每天大約有1萬億個細胞死亡,同時又有同等數量的細胞新生,新生的細胞取代死去的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每天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這就需要人體的免疫系統加以清除。

什麼是NK細胞?

在人體內有一種自然殺傷(NK)細胞,它是具有天然免疫功能的一種特殊白細胞,是人體的一線防禦系統。它們防止腫瘤入侵併發動針對感染的攻擊。NK細胞不斷尋找並消除對機體構成威脅的細胞。如果這個過程被破壞,那麼就發生致病細胞的逃逸,會引起疾病或腫瘤。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NK細胞是由一種被稱為細胞因子的信號蛋白控制,後者可以激活或抑制NK細胞。其中一種細胞因子稱為白細胞介素15(IL-15),可以激活NK細胞。研究人員發現NK細胞內存在一種蛋白,它的作用類似於細胞“剎車”,它通過降低細胞對IL-15的免疫應答而起到抑制作用。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確定了在NK細胞中存在一個強有力的開關,可以增強機體抗腫瘤能力,“使得開展靶向抑制CIS功能的新型抗癌免疫療成為可能。”

什麼是免疫治療?

癌症是目前導致人類要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 年全球癌症報告》顯示,全球癌症新發和死亡病例呈持續上升之勢,新增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

癌症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放療和化療,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介入、射頻等治療方式不斷湧現,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腫瘤的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創新治療方式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如果說,腫瘤的傳統的治療方式是直接針對腫瘤細胞的,但免疫治療並不直接針對腫瘤細胞,它是動員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參與攻擊,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腫瘤的免疫治療分為被動免疫治療和主動免疫治療兩類,其中主動免疫是主要手段。目前國際上免疫治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治療就是 PD-1/PD-L1 抑制劑和 CTLA-4 拮抗劑。也就是根據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研究生產的藥物。

分子“剎車”是怎樣工作的?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免疫T細胞是可以監測並清除腫瘤細胞的。然而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偽裝自己而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測。當腫瘤細胞表面的 PD-L1 與免疫 T 細胞表面的 PD-1 結合後,T 細胞將減少增殖或失去活性,從而失去了識別和打擊腫瘤細胞的能力,腫瘤細胞得以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那麼,我們使用PD-1和PD-L1抑制劑的作用,就是通過不同途徑抑制它們的結合,而達到重新激活 T 細胞的功能,讓它恢復正常的識別腫瘤的功能,來控制腫瘤的進展,因此,PD-1和PD-L1抑制劑扮演了一個剎車系統的角色,可以減緩這些細胞器的活動。對於提高晚期腫瘤的生存期,並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同樣,艾利森在免疫細胞的分子表面發現了一種名為CTLA-4的蛋白,它可以起到“分子剎車”的作用,從而終止免疫反應。通過抑制CTLA-4分子,能使T細胞大量增殖、攻擊腫瘤細胞。基於該機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癌症免疫藥物伊匹單抗(ipilimumab)問世了,可用於治療黑色素瘤。

分子“剎車”不是一“剎”就“止”的

對於傳統的抗癌治療,我們可以很快就能判斷出治療效果,可以通過治療6周後腫瘤的大小變化,來判斷治療效果。但對於免疫療法的療效判斷,可能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了,一般要等到治療12周以後,這是因為免疫治療不是直接作用於癌細胞,而是通過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的,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等待免疫系統的激活。

還有一部分腫瘤經過治療後,腫瘤不但不縮小,反而增大了,甚至還出現了新的腫瘤。其原因一是治療沒有效果;二是由於大量的T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進入腫瘤組織內,導致腫瘤變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腫瘤會逐漸縮小。

癌症患者術後注意,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啟動“免疫”提前預防

這是因為剎車需要時間,不能夠按照傳統的判斷標準來判斷免疫治療的效果,應該給分子“剎車”多一點制動的時間。

應該說,分子“剎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但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其優勢是明顯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免疫療法很可能會和化療、放療一樣,成為許多腫瘤的常規治療手段。人類長期抑制、甚至治癒腫瘤的夢想是有可能實現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是我研究的意義所在。如果有患者朋友有關於免疫療法的問題需要解答,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私信聯繫到我,這篇文章假如能夠幫助大家身邊有需要的人,歡迎大家轉發關注給我點贊,讓更多的人看到生存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