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機會?

隨著中國疫情進入尾聲,中國各行各業開始復工復產,中國經濟的全面復甦指日可待。然而,中國疫情局面轉好之際,海外疫情卻爆發了,其危害性更甚中國。這次疫情的突然襲擊,對中國,乃至世界帶來的損失可比一次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到來,讓我們不難會想,如何才能擺脫危機,儘快實現經濟的快速復甦呢?這就要談到驅動經濟發展的本質。

首先我們弄清楚什麼叫經濟?經濟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價值創造與交換。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最早是自給經濟,也就是自己生產,自己消費。自己種的東西自己吃。那麼就有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化學反應,創造出了生活所需品,也就產生了價值。這個過程中,我們消耗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來養活自己。而後通過經驗和方法(也就是現在說的科技)的改進,產出提高了,自己用不完,也就產生了結餘的東西,以後自己可以消費或拿去交換,也就出現了剩餘財富(GDP)。剩餘財富越多,他享受的資源也就越多。或者說未來一段時間他可以憑藉剩餘財富而不去生產。每個人都在產出和消費,但總產出總是大餘消費的,因為大家都生存著。也就是說人類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財富一直在增加的,也就是說多年以後大家都可以不生產,而靠財富的繼承而生活了。然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依然在勞動,在生產呢?因為你創造出來消費的資源在漲價(CPI),所以當資源越來越少,價格就越貴,然後有部分人無法消費,無法生存,那麼他就得去勞動,去生產,如此循環。因而驅動經濟發展的本質就是生產和消費。

回顧上次金融危機,也就是2008年,我還記憶猶新,那個時候我還在讀書。雖然對中國整個宏觀經濟理解不足,或者說沒有認識吧,但是對應屆大學生就業的體會是最為深刻的。不管怎麼說,危機是過去了,2012年經濟的騰飛讓搭上這班順風車的企業家或者創業者創造了自己的財富神話。然而經濟5到10年的週期性卻被財富神話所掩埋,無人問津。早有經濟學者就預言2020年經濟危機的到來,只是沒有想到是以疫情的形式展開。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沒有疫情,危機也就不會出現,這種觀點是忽略了經濟週期的必然性。其實危機一直是存在的,只是缺少導火線而已。

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其發展快的持續性,一直依靠的是基建行業,也就是我們說的房地產和國家基礎設施(路,橋,水利等)。然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告訴我們,有好就有壞。這些行業驅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所帶來的惡果也是嚴重的。環境汙染的不可逆轉,自然資源的浪費,其損失是難以估量。中國經濟發展方向要變,需要轉型,需要發展製造業,需要拉動消費,因而調控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出臺。中國房地產行業帶動的行業太多(如:鋼鐵,玻璃,水泥,燈飾等等),同時影響的人群巨大。如果房地產行業極具縮減,那麼大面積人員會面臨失業,個人資產蒸發,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是災難性的。如是房地產行業平穩收縮顯得尤為重要。

2019年中國嚴控房地產時,突來疫情,本來經濟由於嚴控房地產而導致增速放緩,又遇疫情危機,此時中國經濟何去何從?當然是出臺金融措施(央媽放水),適當開放房地產行業,穩就業,拉動內需,增加消費了。危機的每次到來後的經濟復甦都是一波人財富神話締造之時。站在風口,誰都是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