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二十二講:懸念伏筆和鋪墊的區別與作用

我們上一講說過,無論在中考還是高考的閱讀理解中,都會有對於某一段話的理解和分析,這類分析和理解類的題目,往往是考試的難點,上節課我們講了常用的寫作手法——照應,這一節,我們來說說,在閱讀理解中比較難區分的三種手法:懸念、伏筆、鋪墊。

一、懸念

“設置懸念”,這個詞我們經常用到,在“辨析文章題目的含義和作用”這一講種,我們還重點說了題目的一項重要的作用,就是“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是“設懸吸讀”。

這個大家很容易理解,設置懸念,就是利用讀者的好奇心,在文中的題目、文中開頭或者前面部分,利用一些懸而未決的安排,勾起讀者的興趣,吸引著我們一直閱讀下去,直到解開謎團。

像我們熟悉的文章《背影》就是利用開頭設置懸念;《誰是最可愛的人》本身就是問句,文章題目就設懸;《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環境描寫,天那麼冷小女孩光著腳,也是設置懸念。

注意:前有“設懸”,後必有“釋懸”,也就是後面照應了前文。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二十二講:懸念伏筆和鋪墊的區別與作用

二、伏筆

伏筆,是對後面要出現的人、物、事、情節等,預先做出提示或暗示。伏筆的效果,就是要達到故事的合理,使文章結構嚴謹,沒有bug。伏筆,一般是幾句簡單的話描述一下而已,不用過多的筆墨去陳述。這些看似無所謂的筆墨,其實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在007大片中,很多時候也會用到伏筆,比如:美女殺手將一支口紅裝進包裡,這個簡單的小動作會給一個近距離的特寫鏡頭,後面當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時候,美女殺手會從包裡拿出這個口紅,引爆。這時候,我們才知道,噢,原來這個不是簡單的口紅,而是一個炸彈。伏筆,就是給大家一個恍然大悟的感覺。如果說前面沒有這樣一個特寫做伏筆,那後面的內容看起來就很荒誕了。

那麼前面“放口紅”的情節,就是伏筆,而後面口紅引爆的情節,就是照應。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前有伏筆,後必有照應。”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二十二講:懸念伏筆和鋪墊的區別與作用

三、鋪墊

鋪墊和伏筆特別類似,很容易區分錯誤。我們剛才說了,伏筆,只是用簡單的筆墨,甚至一筆帶過。而鋪墊不同,鋪墊需要用大段地描寫來鋪陳。我們特別常見地就是用環境描寫來鋪墊,文中會有大篇幅地景物描寫,其實就是為後面人物、情節的發展、高潮做鋪墊。例如,在《最後一課》中,小弗朗什在進入學校的時候,用了大段的環境描寫,寫學校的氣氛與往日的不同,包括他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包括老師的衣著,還有在教室裡看到了小鎮上的人等等。這些大篇幅的描寫,都是為了後文引出“最後一課”做鋪墊。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二十二講:懸念伏筆和鋪墊的區別與作用

那懸念、伏筆、鋪墊,都有何區別?都如何來區分?三者都有何作用呢?大家仔細看看三張圖片吧,保存下三張圖片收藏備用吧。

更多中考語文知識,大家可以關注於老師初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