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互聯網+監管”工作,加快打造“掌上執法之省”。截至目前,聚焦有效執法監管、完備信用體系,我省已建成運行全省統一行政執法監管平臺、全省一體化信用系統,以數字化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做到監管工作不缺位、少擾企。

“互聯網+監管”是什麼?帶來哪些變化?有哪些成效?……

浙江新聞客戶端邀請浙江省“互聯網+監管”項目架構師、數字浙江公司應用研發部部長童景文,以問答形式解讀“互聯網+監管”的含義、價值。

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問:作為政府一項重要職能,從“監管”到“互聯網+監管”的初衷是什麼?

童景文:當前,政府監管面對三個突出問題。一是整體性、協同性不足,存在多頭執法、重複檢查問題。二是標準性、規範性不足,存在隨意式檢查問題。三是精準性、預見性不夠,存在監管滯後問題。所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建設數字中國和“互聯網+監管”系統的戰略部署,作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決策,開始從2018年底進行“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全面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問:“互聯網+監管”和傳統“監管”相比,有哪些不同呢?能產生什麼影響?

童景文:“互聯網+監管”,本質上是利用互聯網相關技術,如大數據、機器學習、雲計算等技術,相比傳統的監管系統,能更好地幫助政府執法人員履行監督管理職責、依法執法。通常我們一般會說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解決“服”的問題,而“互聯網+監管”系統主要解決的就是“管”的問題,推動實現監管工作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從而能構建更好的營商環境等,以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問:浙江省是如何構建“互聯網+監管”體系的?

童景文:浙江以一張標準化清單、一個數字化平臺、一批大數據模型為載體,構建“互聯網+監管”業務閉環,將依法行政、高效監管要求落到實處。

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浙江“互聯網+監管”平臺,按“313”架構建設:

“3”是執法監管、監測預警、決策支持三大核心應用;

“1”是一個監管數據中心。依託省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大數據平臺,建立監管數據中心,彙集各部門執法監管數據,建成統一的執法人員數據庫、監管對象數據庫、抽查檢查數據庫、行政處罰數據庫等監管數據庫,為核心應用提供基礎設施和數據支撐。

“3”是政策制度、標準規範和安全運維體系三大保障體系。

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問:浙江省“互聯網+監管”,有哪些突出的成效?

童景文:浙江省以跨部門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為主要抓手,著力構建全省貫通的一體化“互聯網+監管”體系,推動行政執法監管從“事後”向“事前”、“人防”向“技防”、“分散”向“協同”轉變,以“管”更得法促進“放”更有度、“服”更優質,可以說成效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突出的是監管更規範了。以往,去查誰、誰去查,由執法人員“說了算”,監管缺乏標準性和規範性。所以現在制定了相應的監管事項清單,事項清單定義了監管的流程、內容、法律依據等,相應的執法人員的監管必須依照監管事項清單進行依法執法,事項清單以外無監管。

其次,就是更方便了。以前執法人員出門要帶公文包,裡面裝著各種檢查表單,提著包到處跑。現在基於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手機或者手持終端就能完成執法。過程中如果發現突發問題,比如遇到疑似傳銷的企業,還可以立即通過手機,發起即時檢查,錄入檢查信息,立即形成相應的執法檢查文書,完成執法檢查。

還有,就是監管更智能和精準了。通過數據共享和治理以及相關的數據技術,形成監管檔案、全景畫像、信用檔案等產品,為各部門業務開展提供參考,可以實現重點監管和精準監管。根據不同主體信用狀況實施分類監管,還可以提高抽查比例,增加檢查頻次。並且可以在收到風險預警信號後,比如系統提示某家企業存在中、高風險,執法人員可以立刻組織有針對性執法。

問:浙江的執法人員,現在都習慣了用一部手機完成掌上執法。請問這個頗具浙江特色的“掌上執法”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童景文:掌上執法有很多種驅動方式,一般執法檢查的流程是這樣的:

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問:談到“互聯網+監管”,更多的還是從政府如何“管”的角度,老百姓的體感不強,能否請您介紹一個“互聯網+監管”系統與群眾關係比較緊密的實例呢?

童景文:浙江在構建“互聯網+監管”體系中,建立了一批預警監測模型。通過匯聚分析相關數據,實現異常狀況、潛在風險、重大事件快速發現、自動預警,讓處置先於投訴、讓數據跑贏風險。

項目架構師解讀“互聯網+監管”:推動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舉個例子,這幾年“互聯網+金融”很火,“互聯網+監管”是如何進行風險監測的?

一家P2P金融公司,從註冊之初要登記相應許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企業名稱,企業社保繳納情況,公司陸續發佈的金融產品等運營信息,都會一一在“互聯網+監管”系統中留痕。而它的金融產品利率、金融產品合理性、用戶評價等信息,都與這家公司的風險係數息息相關。同時,系統會收集、分析這家P2P公司金融產品的用戶評價等相關信息,如果“負面評價”到了一定程度,這家公司的風險可能就變成“中”。

另外,浙江省有統一投訴舉報平臺,如果有用戶實名舉報投訴,那這家公司的風險可能會再升級。風險變高的公司,就會自動產生一個執法檢查任務,那相應的公安、市場監管、銀保監會等部門的執法人員就會進行執法檢查。這就是“互聯網+監管”在金融風險領域運用產生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