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條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到家庭群的新聞。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視頻中,女孩哭的很傷心,特別委屈,自己明明一直在家幫忙做家務,但是父母還是一直責備。


原本下午三點有網課,女孩兩點還躺在床上,爸爸看了很生氣,不敲門就進了女孩房間,把女孩被子掀開,拍了一段視頻,發到家庭微信群中。


女孩特別生氣,感覺受到了侵犯,就跟爸爸吵起來,還拿了剪刀。


從視頻中就能看到,女孩情緒還是很激動。


但是即使這樣,視頻中父母還在說女孩不聽話。


有網友評論說:父親的做法不合適。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也有網友認為: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與孩子沒有界限感。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習慣,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好多時候父母教育的方式錯了。


哲學家弗洛姆說: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干涉孩子的生活,正成為和諧親子關係的殺手。

父母以愛之名控制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最後的結果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糟糕。


再好的愛,沒有尊重和邊界感都是枷鎖。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一、邊界感是什麼?


《相處的藝術》關於邊界感的描述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


人與人間的關係,或長或幼,或親或疏,總有條邊界。無論關係遠近,隨意越過他人的邊界,干涉他人的生活,就是不妥,就是過火。


王梓恆在《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的一文中這樣說: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邊界感太強太弱都不好:

太弱,容易被人控制,或越界干涉別人;

太強,很難信任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邊界感是人與人交往的緩衝帶,越界就會產生矛盾。有邊界感的人,不會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會熱情過頭,不會無節制的干涉他人生活。


人際交往中需要邊界感,好的家庭關係同樣需要邊界感。


二、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往往有控制慾


邊界感不強的父母往往都有特別強的控制慾,他們最喜歡說的話就是:

聽我的,沒有錯。

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是你媽,我管你不對嗎?


中國父母總是天然的認為我生了你,所以你的任何事我都要管。


父母認為對孩子好,就是為她安排好一切,殊不知這種愛卻成了一種負擔。


倫敦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就做了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通過對5000餘名1946年出生的人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


發現那些表示童年時被父母侵犯過隱私或自己的獨立意識被父母打壓的人,在他們青少年時期、30多歲、40多歲甚至60多歲時進行的總體幸福感測試中得分較低。

就是說,在父母強控制慾下長大的孩子,其實生活的並不幸福,甚至對孩子未來的生活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宋倩就是一個控制慾特別強的人。


為了更好地照顧英子學習,她辭去高中物理老師的工作,成為一名補習班老師。


為了監督英子學習,在英子臥室的圍牆上開了一扇玻璃窗,美其名曰讓她隨時看到英子學習,瞭解英子的學習狀況。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儘管英子已經多次拒絕,明確說不喜歡,但是她媽媽還是堅持。


每次英子想反駁的時候,她媽媽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這麼多年,媽媽一個人拉扯你容易嗎,還不是為了你好。


最可怕的是,英子喜歡天文,想高考報考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


但是宋倩三翻四次阻攔她,就想讓她報考北京的大學,不想想她離開家太遠。

還苦口婆心勸說: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當英子鼓足勇氣跟媽媽提還是想報考南京大學的時候。

宋倩立馬激動地站起來反駁說:"你是不是就想借機離開媽媽,不想讓媽媽管你呀?"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在這種高壓下,英子每天抑鬱、失眠,最後崩潰選擇跳河。

直到最後一刻,宋倩還在問:我不明白,你為什麼要報考南京大學。

英子撕心裂肺地的說:我就是想逃離你。

父親拍18歲女兒賴床視頻發群: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以愛為名的控制,到最後,都成了孩子命運裡的苦果,阻礙著他們的自我成長。


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鬆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間的矛盾。


中國父母最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從小到大,選什麼學校,報什麼專業,畢業去哪工作,什麼時候結婚,所有的一切都要管。


三、好的親子關係是恰到好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


1.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12歲——18歲時,父母要學會跟孩子學會做朋友,尊重他們的想法。

涉及到孩子自己的事,父母首先要詢問他們自己的想法,然後父母再根據他們孩子的情況作出建議。

父母不能總是一味的替孩子做決定。


2.讓孩子學會獨立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獨立不僅僅是生活的獨立,還有思想的獨立,獨立思考,獨立做決定。讓他們學會分辨生活的好壞,真假。


3.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分離,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養育孩子就是父母在適當的時候得體退出的過程。


到了一定的時間,父母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立而有尊嚴的拼搏自己的人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