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的文字到了今天仍然讓人們深以為然?

吥做慾望的奴隸


小學的時候,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我閒著會翻父親之前學生時候的課本,那個時候還是發黃的粗糙印刷,質量遠不如現在打印店。幾歲的年紀,就知道了魯迅這個名字。當時課本里面是《狂人日記》,年紀太小,真的理解不了。但是“”從門縫裡趴著看,覺得每個人臉上都寫著吃人”,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一直到現在。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這個叔叔脾氣怪的很,很兇不好惹的。

再後來我上了初中,學了他的《紀念劉和真君》《故鄉》《藤野先生》《祝福》《少年閏土》,知道了他棄醫從文,為時代站出來。心裡多了些敬佩,覺得大抵那個年代的文人都有如此風骨。

初中也不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筆有多好,只是覺得他從小就受到私塾教育影響,身上的文人氣息格外濃重。一直到我現在畢業,中間也有很長時間沒有閱讀,但是想起閏土月下叉猹,圓規一樣的豆腐西施,絮絮叨叨的祥林嫂,社戲的種種,才驚覺,一個人的文字功底強悍如斯,不經意侵入你的思想,揮之不去。

後來突然之間魯迅先生“翻紅”,網絡金句王,梗王,名人名言終結者

衍生體——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終結者——世事大抵如此。

古文今用——小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也成不了人。(熊孩子)

任何一個話題,魯迅先生都可以有一席之地,只要你想,只要你熟讀先生作品。

一個月前,原打算買一套先生全集,終因囊中羞澀,改為電子書。真正去讀的時候才發現之前對他有多麼不瞭解。

他被大多數人當成文化圖騰,束之高閣,其實他本不是這麼嚴肅呆板的一個人。他有可愛,打趣的一面,也是個頗有穿衣心得的時尚先鋒。

他的文字真真是一針見血,讓敵人聞風喪膽。懟國人毫不留情,卻又內裡一腔熱情,為了新時代的中國,為了時代下的民眾。

洞見性,批判性,對自我對人性對社會都一直保持著清醒,就像他崇拜的日本短篇之王,芥川龍之介一樣。人性,永遠值得去寫上一寫。寫的時候,覺得失望,人性本就如此。寫完之後,還是對生活和美好抱著希望。

一個人的文字能夠流傳久遠且一直能夠順應時代,那沒有一點疑問,他一定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敬我最愛的魯迅大大~男神。


溫良丫


從1918年《新青年》刊發筆名為“魯迅”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記》開始,魯迅先生的作品就被世人所接受,並廣為流傳,至今人們還深以為然。

一是魯迅先生的作品穿透力強。利用文學的武器,對封建專制的舊制度、舊文學的抨擊尖銳而深刻,《狂人日記》從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引申到對兒童一代成長的擔心,發出“救救孩子”的呼喚,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會“吃人”的本質。寫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影響力大。魯迅先生的作品寄託了對國人素質提高的迫切願望,用“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的描述,挖掘了當時人們思想頑劣的“根”在於價值觀混亂錯位,精神匱乏,必須把國民思想振作起來,“發其雄聲,以起其國人之新聲,而大其國人天下”。魯迅先生用自己的作品,希望能夠喚醒世人的已經沉睡的靈魂。

三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對現代文學的貢獻值高。魯迅先生是現代小說、散文、雜文的先驅者,是白話文對八股文,制文言文的革命,大量運用白話文,使作品與社會各階層形成共享,語言通俗易懂,形式不拘一格,表現手法多樣,並將外國文學家的思想融入於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加富有可讀性。魯迅先生的散文、雜文抒情、伸展,把議論和形象相結合,筆墨凝練。


秋風學詩


魯迅先生的文字到現在仍然為大家“深以為然”,既具有現實的內容,又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帶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 邏輯的嚴密性

魯迅先生的雜文與一般的理論、評論文章有明顯的區別,它是文藝性的社會評論,其邏輯力量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

  1. 用比喻

如《春末閒談》中用細腰蜂的毒針麻痺青蟲來比喻統治階級用精神麻痺術來奴役麻痺人民。

2用影射

影射與文章的主旨與所談論的事情似乎毫不相關,實際上卻是密切地聯繫。如《現代史》中用走江湖者耍猴向觀眾要錢影射統治階級不斷玩弄花招,向人民搜刮錢財。

3用襯托

正襯與反襯,魯迅先生都運用得出神入化。如《夏三蟲》中用蒼蠅襯托戰士。

4用對比

《偽自由書》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為對照 讓讀者 從中對比,認清敵人的原型。

二 形象的鮮明性

魯迅先生的雜文不是客觀事物的冷冰冰的翻版,而是主觀世界熱烈擁抱客觀世界的產物。如《華蓋集·馬上日記》中強調北洋軍閥摩托車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的特寫鏡頭,逼真地描摹出北洋軍閥得意忘形的醜態。

三 類型的代表性

魯迅先生的雜文 ,塑造了一系列中國的“社會相”類型形象,有助於魯迅先生對舊社會“固弊”的揭露和鞭撻,從更深廣的意義上動搖舊世界的統治。

四 諷刺的藝術性

魯迅先生善於採用多種手法進行諷刺、比喻、反語、誇張、嘲弄等。為正確使用諷刺,樹立了典範。

五 語言的獨特性

魯迅先生雜文語言的獨特性,是善於以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出發,將口語、方言、諺語、歇後語、文言等多種語言成分熔為一爐,變為高級的“語言合金”

六 體例的多樣性

魯迅先生遺留下來的六百多篇雜文,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比廣闊、多彩的藝術天地:有政論、文論、短評、隨筆、講演,有雜感、書信、日記、答問、序跋等,有抒情式的散文,戲劇式的對話,新聞式的速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