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法國有沒有戰勝德國的可能?

北冥紅月


二戰初期,歐洲大陸頭號軍事強國法國面對德軍突襲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不僅重金打造的“馬奇諾防線”淪為擺設,數十萬法軍也因為指揮混亂而沒有形成太多有力抵抗。但在肯定二戰法國戰敗事實基礎上可以有所思考,即法國是否有可能戰勝德國或至少像一戰那樣擋住德國進攻?個人認為答案應當是有可能!

首先,法軍中有人對“阿登突襲”有過研究。德軍擊敗法軍過程中,“阿登突襲”功不可沒。法軍在阿登地區幾乎毫不設防,這給德軍裝甲部隊以可乘之機。然而,法軍內部絕非都是無用之輩。早在二戰爆發前,曾有一名一線下級參謀多次向上級報告申請在阿登地區設防,但高層作戰參謀認為他級別太低又沒有名氣,所以認定他的報告“毫無價值”。為引起上級關注,該低級參謀在一次演習中特意指揮一支數量不多的部隊(以步兵為主)穿過阿登山區輕鬆撕開主力鎮守的防線。可事後,除戴高樂外,沒有太多法軍將領注意。

其次,法軍曾於進攻開始後有過反擊機會。法國戰役中,德軍裝甲師以驚人速度推進成為二戰史上閃亮的一筆。但實際上,當隆美爾指揮的裝甲師渡過默茲河後,法軍很快發起有效反擊,成功殲滅德軍一個裝甲營。但第九軍指揮官科拉普卻主動後撤,葬送重創德軍先頭部隊機會。之後,戴高樂出任第四裝甲師師長並很快向芒特庫內特發起反擊並取得成功,但受制於步兵未能有效配合被迫撤退,隨後他在克雷西的反擊計劃也因為“學院派”高級指揮員的不信任而化為泡影(擊敗德軍後突然被命令撤退)。而英國遠征軍提出的阿拉斯反擊也是如此,法國“學院派”的高級指揮員們認為英國遠征軍的反擊計劃不可能成功,於是任由英國遠征軍孤軍奮戰,己方僅僅投入幾個輕型裝甲營做象徵性進攻,之後又因害怕被包圍而撤退。英國遠征軍雖奮勇作戰,但沒有法軍協助,面對德軍增援只能撤退,最終使計劃落空。

再次,法軍對“閃擊戰”並不陌生。德軍在二戰前期的勝利與“閃擊戰”有很大關係,但這種集結大規模裝甲部隊並於空軍和空降部隊展開立體協同作戰的戰法絕非德國首創,反而是法國戴高樂將軍最早提出。可戴高樂相關的研究成果卻被很多重要軍事期刊以“沒有價值”為由拒絕發表,很多“學院派”高級軍事教員也認為區區一個一線低級軍官(戴高樂出任第四裝甲師師長時方才提為上校)既沒有名氣也沒有“理論基礎”,在打仗方面必然“不專業”,提出的理論完全是“外行話”。最終,戴高樂只能出版一本小冊子作罷,而德國人獲得後如獲至寶,最終於二戰前期橫掃法國。


小戰神講堂


法國是被德國一記悶棍給打懵了。暈頭轉向的法國,被德國打的找不到北,號稱世界第一的陸軍強國,就此成了一個笑話。

二戰中法國有沒有可能取得勝利呢?

相對於德國艱難的發展來說,法國可謂是拿到了一手好牌,不僅有英法同盟,還在東歐地區以波蘭、捷克等國為核心,形成了針對德國的小協約國同盟。德國就像是被法國關進了牢籠的匪徒,還被帶上了鐐銬,他躍躍欲試,想要越獄。法國則拉了一堆盟友來看住德國,包括世界第一強國英國也被法國拉來助陣。

法國是清楚地知道德國的戰爭潛力的,整個德意志地區有8000萬日耳曼人口,與此相比,法國只有4000多萬。如果讓德國整合好了日耳曼地區,單憑人力資源優勢,就能把法國給拖死。

至於決定戰爭勝負的資源、制度等,德國傳統上的集權體制也比法國的民主制度要優越的多。所以,法國在一戰剛剛結束後的幾年時間裡,拼命地壓榨德國的戰爭潛力,為此還爆發了“魯爾危機”。後來,德國成功的拿到了美國的貸款,資本家為了利益,開始扶持德國發展,全然看不到德國發展起來的軍事威脅。

法國在面對制裁德國的事情上獨木難支,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法國更是有心無力。德國在1933年後迅速崛起時,法國有很多次機會可能將希特勒扼殺在萌芽狀態。

德國成為巨型的戰爭機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有計劃的。希特勒先是跨過萊茵非軍事區,用來試探法國的底限。法國的綏靖主義政策,使得希特勒的冒險政策成功,國內聲望急劇增高,徹底坐穩了領袖的位置。後來的吞併捷克、奧地利,甚至進軍東南歐,佔據奧匈帝國留下的政治權利真空,都沒有引起英法的高度重視。

英法甚至還認為這是德國應該具有的權益,只要滿足了德國成為中歐強國的胃口,德國就會選擇和平發展。

可是英法的政治家們不知道希特勒為了振興經濟執行的政策,都是寅吃卯糧的辦法,德國只能通過掠奪別國財富,才不至於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所以,德國的經濟越好,德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就越高。

在這段期間,法國只要奮力一搏,德國就會退回到出發的位置。希特勒的一生都在豪賭,可惜的是,出於種種原因,法國的色厲內荏被希特勒吃的死死的。

直到希特勒開始進攻波蘭,正式挑起二戰,法國仍然有機會派遣100萬軍隊對正面的20多個師的德國部隊發起進攻,從而迫使德國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

可是英法兩國卻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希望禍水東引,選擇默認德國吞併波蘭,開始歷史上有名的“靜坐戰爭”。德國軍隊在波蘭的戰鬥並不是特別好看,很多兵種協同作戰也只是初次亮相。法國此時干涉,也不是不能擊敗德國。

可能是法國在一戰時因為主動進攻死的人太多了,法國已經死不起人了,所以法國選擇了被動的防禦戰爭。他們空有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坦克,卻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機動性能,只能把他們作為馬奇諾防線的移動炮臺。

法國的保守戰略讓德國快速整合好了中歐、東歐的資源。當法國看到德國坦克從阿登森林突然出現的時候,法國整體的國防部署在一剎那間崩潰了,因為法國根本沒有想到德國軍隊會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的國防部署全部是按照馬奇諾防線來佈置的,這導致其他戰略方向上的法軍側翼都被暴露在德國攻擊之下。法軍縱深陣地被攔腰切斷,無法實現持續火力。

德國軍隊一開始進攻,就中了最大的彩票,打中了法國最大的軟肋,法國國防部緊急調整部署也無濟於事。

至此,法國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戰略先手,被德國軍隊追著打,本土很快淪陷,失去了反彈的機會。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二戰中法國沒有戰勝德國的可能。

在二戰前夕法國無論是在綜合國力還是作戰思想以及國家體制方面都不是德國的對手。

在綜合國力方面:1929-1933年爆發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希特勒上臺後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帶領德國迅速走出了經濟危機,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蘇聯的世界第三經濟強國,超過了英法。二戰前夕德國的科技與工業力量也超過了法國。在人口方面德國擁有8000萬人口,而法國只有6000萬左右的人口。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後實力進一步壯大。

在作戰思想方面,納粹德國軍隊奉行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以坦克與飛機為主要突擊兵器,在快速的運動戰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德國人的作戰在當時是超前的,德軍以閃電戰為核心建設軍隊,並在作戰中執行。反觀法國,其作戰思想仍然停留在一戰的陣地戰時期:耗費巨資修建馬其諾防線。結果二戰爆發後德軍繞道北歐低地國家從北面切入法國本土,使得馬其諾防線失去了作用。

在軍事體制上納粹德國實行的整齊劃一的體制,強調精兵體制,在軍事行動上發揮黨衛軍的尖刀先鋒作用,在意識形態上國家控制所有的媒體進行宣傳洗腦。在整個國家對外作戰效率上遠遠強於法國陳舊的民主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