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相比电影,现实中的脑残粉就差杀人了!

记得之前有一部印度电影,名字叫《脑残粉》,该片由素有“印度梁朝伟”之称的宝莱坞之王:沙鲁克·汗主演,并且一人饰演两个角色。

讲述了疯狂的粉丝与天王巨星因爱生恨的故事。

一位平凡的网吧老板高瑞夫,从小便是巨星阿利安的脑残粉,为了能够亲眼见到偶像,高瑞夫跋山涉水来到孟买,并把对自己的偶像出言不逊的某位明星痛打一顿,以此作为送给偶像的生日礼物,没成想阿利安并不买账,他对高瑞夫的行为十分生气,并报了警。

谁知此举导致了不可预见的后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一场由爱转恨、粉转黑的疯狂报复计划随即展开。

这部电影一改往日印度电影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的“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象,专注于讲好一个故事,虽然豆瓣评分只有6.7,但其实足够与大众所一致好评的《摔跤吧,爸爸》相媲美,都属于及格线以上的作品,超越了之前一些饱受诟病的国产烂片。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相比于电影,现实中的脑残粉做的事情往往更加不可思议。

《国耻都敢用来追星?!》,昨日,被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震撼到了,微博等社交平台7月11日爆出,各路粉丝以《南京条约》为梗来表白自己的爱豆,看过文章不明觉厉,随便截几张图,你们感受下。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除了《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中大多数耻辱条约或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事件,也都被以同样的句式来编排自己与偶像的“爱情故事”。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就连国外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没能“逃脱魔爪”……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随后,微博官方发布社区公告,经过调查,此类内容来源于某输入法APP。

该APP能够预制数量众多的与明星有关的文案,便于使用者复制后发布。带有“南京条约”的违规内容即出自此类预置文案。

强烈谴责该APP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指出“锅”不该只是输入法的,“无脑跟风”使用不当措辞的粉丝也难辞其咎。

啥是脑残粉?

脑残粉是指,那些对于名人或不同品牌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理智的人群,该群体会对任何不利于他们所追求的名人或者品牌的言论进行猛烈地攻击,甚至伤及无辜。

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脑残粉的表现:

2007年,28岁的杨丽娟迷上刘德华后辍学回家专业追星13年,父母为了帮女儿圆梦,倾家荡产,导致最后父亲跳海自杀;

2016年,某粉丝谎称自己是MIC男团成员赵某女朋友,潜入赵某家里赤身裸体躺在其家中浴缸里泡澡;

更有甚者,2017年,某粉丝执意要在420雅安地震当天为鹿晗庆生,因过激言行引发网友不满后,至其宣扬要与EXO共存亡,并在社交平台附上“割腕照”!

心理学对这一现象做了很好的诠释:由于在现实中的缺失,使人最终沉溺于“迷幻”,形成强迫或过激行为,不愿归于真实。“迷幻”满足了现实中所缺乏的快乐,让人不愿拆穿、面对,进而以某种“非理性”的方式进行着回避。

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这些不理性行为,来获取心理上的性快感,来满足内心的妄想症!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那么,脑残粉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心理学上来讲,疯狂追星的本质是,通过从虚拟世界的关系与联结中产生的快感,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快乐。

弥补哪方面缺失的快乐呢?

1,自我认同的缺失

什么是自我认同缺失?

指的是无法根据自我意识,自我内心以及外部评价,客观、理性的给出“我是谁”的答案,也是“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不一致性关系的体现

由于缺乏现实生活中稳定的自我形象与意义建构,明星地吸引、假想的虚拟亲密的快乐,让他们在这种所谓的“巅峰体验”中迷失了自我,继而将追星视为生活追求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试图不断超越,从而刷新这种“快乐”地体验。

有研究者指出,对明星的依恋是一种对“自我内心空虚寂寞冷的抚慰”,追星者往往对自我有着更低的评价与低自尊。

而偶像身上的魅力与特质恰好满足了追星者对自身“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一致性的期许,他们以明星的人生为标榜,一步步的迷失在自己意淫中。

但可悲的是,当前他们爱豆的颜值和魅力,都是现代商业社会包装营销的结果,而这种理想化的标准是我们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达不到的(甚至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明星们一旦失去了像MCN这种商业化机构的扶持,他们也无法达到自己所投射岀的高度)。

每一个牛逼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就拿鹿晗的经历来说,2008年18岁的鹿晗孤身奔赴韩国,利用一年时间学习韩语,遂考入首尔艺术大学实用音乐艺术系,之后被SM公司星探发掘,才走上了如今的成名之路。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2,亲密关系的缺失

从弗洛伊德理论方面分析:脑残粉将心理快乐的能量——“力比多”投注到了一位虚拟客体(即明星)之上。

也就是说:他们时刻处于亲密关系会被破败与结束的恐惧之中,从而可能将“虚拟的亲密关系”(即与偶像间的虚拟联结)作为现实恋爱关系的“备胎”存在,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港湾,他们认为,这层关系不会离开,是永远安全的。

对于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缺乏和期许,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射与依恋于“偶像”。

特别是当代社会,女性对于稳定情感关系的期许,以及浪漫主义思潮下,自由恋爱是女性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这都使得在这个时代下,女性更容易追星,并形成与偶像的“虚拟亲密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当她们心中的爱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恋爱或者结婚了,她们内心就会随即崩溃的原因!

比如,自从鹿晗和关晓彤这对CP的恋情公布之后,朋友圈就沦陷了......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像这样“爱”到深处的脑残粉,往往已经表现出边缘型病态,比如常常会有“我感觉和偶像之间的联系无法言传”、“如果我足够幸运能见偶像一面,即使偶像让我干违法的事,我都很可能去做”、“为了拯救偶像,我宁愿献出生命”等等之类的想法。

在迷茫、空虚、焦虑与力比多等多重压力下,脑残粉就这样诞生了。

研究发现,“过度”的追星行为对于认知能力、价值观,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都有诸多影响。“关系妄想者”语言能力及记忆能力更弱。

她们更倾向于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绝对主义的价值观,而她们的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得分较低;

因此,脑残粉们往往更容易被人贴上“愚蠢”、“不负责任”、“顺从”等负性标签,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应该有的伤害。

关键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期,十分容易被偶像吸引,而来源于偶像的信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自我形象的形成;

同时,青少年也正处于慢慢脱离父母依恋,逐渐转向友人及异性依恋建构的转变时期,追星所伴随的“虚拟亲密关系”也将会影响他们未来与朋友和异性亲密关系的形成。

3招教你狠狠撕掉“愚蠢”等负性标签

1,5why分析法,跳出自动化思维

丰田公司有一套经典的5why分析法,其实就是通过对问题反复进行追问,来打破固有的思维,找到起背后真正的根源。

  • 定义问题
  • 澄清问题
  • 分析问题
  • 查找诱因要点
  • 把握问题的倾向

比如,像前文提到的,如果你知道了那些明星光鲜的背后,都是商业社会包装的结果,其本质和正常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离开了这些包装,他们和普通人基本一样,你还会盲目地痴迷于追星吗?概率应该会降低。

所以,遇到任何事情,在下意识地做出决策之前,不妨先退一步,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审视:

  • 我出现了什么想法?

这个输入法安利给我的文案涉及国耻条约了,我真的能用在追星表白上吗?

  • 我出现这个想法的动机是否妥当?

如果我盲跟风,会不会受到大众的谴责?这种以国耻作梗的表白,会不会是对祖国的一种侮辱?

  • 既然不妥当,我为什么有转发欲望

因为其他爱豆的粉丝都发了,如果我不发会不会显得我是个假粉?

  •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追星就非得用这种新式吗?有没有更好的形式?

也许是虚荣心作祟吧,肯定有其他形式吧,比如,努力提升自己,也许将来就能见到我的爱豆了,不是有那句话说的好吗?只要混的足够好,未来的老公在高考!

  • 结论呢?

不发!

说实话,真的是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一些作为,别说让我说这些话,就是打完上面的字我的尴尬症都要犯了!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可能不够准确,但重点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发问和怀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自己的思维重新进行审视,你会发现深藏在自己心底的偏见,你会发现,许多表面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原因。

你会慢慢发现,你走得比别人更远,看到的事物也更深入。

这就是深度思考。

真理永远不在某一个地点,真理是在路上。

人民日报点名国耻追星,网友:脑残是种病,得治

2,拒绝低幼语言的刺激、拒绝抢夺注意力的产品,拒绝一切商业化的洗脑

什么是低幼语言,所有网络流行语都是,诸如厉害了老铁,666、社会社会等等这些都是。

为什么?因为,语言塑造思维!

蔡康永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

“15岁觉得读书痛苦,放弃学习,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看海,当他面朝大海情不自禁地发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感慨的候,而你却只能来一句,卧槽,真美,那样的情景,真的会非常的尴尬!

日常课余生活中,尽量拨出一定的时间,看深度的、优秀的书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不是除了八卦,就是追星,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不动脑子,能带来短期的愉悦和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

3. 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

找到一件有长期收益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幸福感 —— 这是一件你需要在30岁前做到的事。

很多人问我:你不看剧,不看电影,不看综艺,不聚会,不玩游戏,你平时究竟都干些什么?

我说:学习啊。

他们问:不会觉得无聊吗?

每每获得一个新知识,每每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所带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怎么会感到无聊呢?

所以,请找到一件能够带给你长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把它安排进每天的日程中。

不需要追求物质收益,也不需要苛求成为领域专家,它的意义,是帮助你对抗慵常、平凡、索然无味的日常生活。让你保持头脑的清醒。

这就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