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明清時期的朝鮮,均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當時的朝鮮,對於奉“故明”還是“新清”為正朔,客觀上誰強自然是奉誰,因為跟錯老大就要捱揍了,但在心理上朝鮮卻仍舊長期屬意明廷。

只是在大明朝的沒落之下,明廷本身已經自身難保,無法出兵幫助朝鮮抵抗皇太極在1627和1636年兩次出兵的“朝鮮之戰”,最終朝鮮兩次失敗,分別達成“兄弟之國”和朝鮮國王向皇太極稱臣的結局,被揍了兩頓之後,朝鮮差點滅國,只好乖乖臣服,由此和清朝結成了宗藩體制,斷絕與大明關係。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南漢山城的守禦將臺(丙子胡亂期間朝鮮仁祖曾避居於此)

但是朝鮮心裡對清朝的的“上國”地位,是極其厭惡的,從朝鮮將兩次清的入侵戰爭歸結為“丁卯之亂”(後金)和“丙子之亂”(清)就可以看出來,朝鮮心裡仍舊十分蔑視清朝。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雖然明廷節節失利,但是朝鮮王朝仍然在偷偷的把明朝看成可以依賴的對象,甚至表面上對清朝稱臣,實際上仍舊用崇禎年號。

朝鮮的官方史書《仁祖實錄》中,1644年明朝滅亡以前的紀年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若干年),明朝滅亡以後的部分使用干支和國王在位年數(如仁祖若干年),不書清朝年號。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在《清世祖實錄》裡也有記載:

朝鮮朝猶不忍背棄大明,凡祭祝之文及公家藏書,皆書崇禎年號。

除了用崇禎年號之外,朝鮮王朝還用何種方式消極對待清朝要求它的抗明事宜。

《清史稿》載:

三年,徵朝鮮兵從徵明,誤軍期,降詔切責。六年正月,攻明錦州,調朝鮮舟五千運糧萬石。尋倧奏言軍船、糧船三十二艘漂沒無存,帝知其飾詞,詔切責,刻期督催。

反正清朝徵兵合攻明朝,朝鮮就故意延誤。徵調朝鮮運糧,朝鮮尋找各種託詞,只有在被逼的沒辦法的時候,勉強糊弄一下。

清朝也知道朝鮮身在曹營心在漢,曾經試探過朝鮮國王,比如:

《清史稿》:七年,錦州大捷,明遣使議和,帝敕詢倧令陳所見,倧以「止殺安民,上符天意」對。

明朝像清朝請求議和,為何皇太極去信問朝鮮的意見,這分明是對朝鮮不信任,而朝鮮果然中計,朝鮮國王內心傾向止戰和談,完全是希望給明朝留下喘息之機,徐圖反攻。

並且朝鮮還確實被抓到小辮子……

《清史稿》:已復偵有明兵船二至朝鮮界,帝大怒,並得其閣臣崔鳴吉、兵使林慶業潛通明國書往來諸狀,逮訊治罪。

這些完全是朝鮮仍舊和明朝暗通款曲的實證,足以說明當時的朝鮮是真的非常偏愛明朝了。

但按道理同樣是宗藩體制,無論是清還是明,對於朝鮮來說,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上國”而言,還是要朝貢,還是要做小弟,清朝也保留了朝鮮獨立的內政外交,沒有更替朝鮮的朝代,何以幾代朝鮮如此反清而慕明呢?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接下來不妨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且。

一、明朝萬曆時出兵朝鮮抵禦日本侵略,對朝鮮有再造之恩

萬曆二十年(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全國動員了三十餘萬兵力,以其中西國部隊為主的15萬8700人編成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來勢洶洶,朝鮮難以抵抗,節節敗退,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

朝鮮使臣們除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國書外,又分別遊說了明朝的主要大臣,包括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等,甚至朝鮮都表示願內附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6月15日日軍陷平壤。7月,加藤清正率鍋島直茂、相良賴房在海汀倉打敗韓克誠,俘虜了朝鮮王子臨海君與順和君。

朝鮮太平日久,加之國王重文輕武、朝廷黨爭激烈,以致八道武備廢弛,全國三百餘郡縣多未設防。日軍攻勢摧枯拉朽,朝鮮八道只剩下平安道以北地區沒被攻陷,一時間朝鮮已有亡國之危。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萬曆皇帝兩次派出大軍赴朝鮮作戰,並讓朝鮮國王去遼東半島接受庇護,經過多年的作戰,最終在明朝的幫助下,日軍於1599年撤離朝鮮,朝鮮得以重新恢復原來統治。

朝鮮對於明朝兩次大軍馳援使朝鮮免於亡國,一直心存感念。所以才有了後來雖被滿清征服,但在明清戰爭中一直暗地支持明朝的故事。

事實上,一直到19世紀的時候,才真心認清廷為宗主國。

在《朝鮮仁祖大王實錄》裡,朝鮮在明清之際當時的大臣自己都說:

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

這種感激之情,直到清朝嘉慶年間仍在士人學子心中激盪……

嘉慶時,朝鮮七百餘儒生向國王上疏先說:

我東方偏受神宗皇帝再造之恩,皇朝正朔,保有今日。

可見這種再造朝鮮的觀點,在當時的朝鮮士林中是有共識的,且深入人心。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二、傳統華夷觀念朝鮮本就看不上女真,朝鮮又對兩次入侵的清朝有強烈的恥辱心和復仇心理

要知道,後來入侵朝鮮的清朝,原本只是歸附明朝的女真部而已,萬曆時期還只是女真中的一部建州女真,跟朝鮮這個繼承了儒家文明的”東方大國“簡直沒法比,而且作為一個文教昌盛的國家,朝鮮歷來視當時的遊牧民族女真為”夷虜“,“藩胡”。

雖然大家都是平等嚮明朝納貢稱臣,是兩屬狀態,但是朝鮮因為自身的文教和國力,是很有優越感的。

這大概也是受了中原正統的影響,畢竟朝鮮和中原很相似,都是一個傳統農業的國家,而非遊牧民族,所以在朝鮮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對女真和後來的後金這樣的遊牧部落比較輕視,認為其居無定所,蠻荒偏僻,毫無教化,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自然難以看得上眼。

即便第一次朝鮮在被打服,被迫接受了“兄弟之國”之後,朝鮮仍舊蔑視清朝,甚至朝鮮使者在面見皇太極的時候,竟然連跪的慾望都沒有。

清史稿載:

十年四月,改國號「清」。朝鮮使李廓等來朝賀,不拜。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這種思想直到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朝鮮仍持這種觀點鄙視滿清,認為“夷無百年之運”,統治不會長久!

但由於女真人善戰,還是始終對女真崛起保持了一定的警惕心理的。

所以當女真強大的時候,朝鮮就開始了一定危機感,包括在上述的日本侵略朝鮮時期,建州女真部首領已經是努爾哈赤了,曾經要派兵幫助朝鮮抵禦日本。

努爾哈赤:徵殺倭奴,報效皇朝”《李朝實錄》

但是被朝鮮朝廷給拒絕了,原因是朝鮮害怕建州女真假意幫忙,實際上是為了消滅當時的海西女真,一統女真勢力,讓建州女真坐大。

這也說明在清朝勢力逐漸增長的時期,距離女真(清)部較近的朝鮮是有極大的危機感的,害怕遭受成長中清朝的侵略,這種危機意識造成了對清朝的厭惡和防範心理。

後來清朝勢力起來之後,雖然當時還沒有改國號為清,稱後金,但是其已經有了入主中原的打算,為了安定後方,避免朝鮮在後面趁清朝兵力空虛之際偷襲,於是先後兩次打服朝鮮。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不僅造成朝鮮在兩次戰爭中,先後五十萬人被擄掠為奴隸,更嚴重的是,第二次戰爭直接導致朝鮮國王被迫率臣子步行數里,前往南漢山城對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對清朝奉為正朔,並且不得修築“新城舊垣”。

清史稿記載:倧(朝鮮國王)率其群臣離南漢山五里許步行,令英俄爾岱、馬福塔迎於一裡外,引至儀仗下立。帝降坐,率倧及其諸子拜天。禮畢,帝還坐,倧率其屬伏地請罪,宣詔赦之。

這種極大的羞辱讓朝鮮上到皇室朝廷,下到黎民百姓,無不為之咬牙切齒,內心充滿恥辱感和仇恨心理。

朝鮮王朝時期國內長期都有極其敵視滿清的情緒,也正是基於這種恥辱心,所以國內上下都出奇的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是對強大的清朝表面服從,偷偷反抗,表面奉清朝為正統,但是心裡仍舊想的是大明。

總結

總的來看,朝鮮之所以在明清政權交接之際,在地理位置和軍事水平都是清朝對朝鮮佔優勢的情況下,仍舊心屬明朝為正朔,既有明朝萬曆年間對朝鮮再造之恩的感激緣故,又有清朝在征服朝鮮時所用手段過於激進和殘暴激起朝鮮民族反感的緣故。

但歸根結低,最重要的還是華夷觀念的作用,正是在朝鮮王朝內部精英的內心中始終把“蠻夷”的想法長期歸置於滿清,把正統的想法歸於明朝。

明清之際的宗藩體制下,朝鮮為何更偏愛奉明朝當老大?

歲崇禎紀元戊辰後77年,公元1705年,崇禎死後的第61年

在先入為主的情緒和認識下,才會有了朝鮮王朝上下很長一段時間難以承認曾經的女真到滿清的強大,並且骨子裡不願意臣服在“藩胡”的腳下,才會有長期內心奉明為正朔,並且在被清朝的統治下仍舊不改!在崇禎皇帝死了之後很多年,仍舊在朝鮮朝野中大規模的懷念明朝,還有部分文書和民間仍使用崇禎年號的現象。

同時後來在18世紀朝鮮逐漸開始在內心真正的把清朝奉為宗主國原因是,朝鮮開明君主正祖上臺,逐漸的北學興盛,朝鮮一批士人認識到原來"藩胡"的統治文教也很興盛,也很強大。向清朝學習的“北學運動“蓬勃發展,才使得朝鮮國內正視清朝的強大,在內心上終於臣服新的”正朔“。

參考資料:《清史稿》《李朝實錄》《朝鮮仁祖大王實錄》《清世祖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