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美"

文|柠檬茶的王堡


引言:

丑与不完美就像面包上的裂痕,对整条面包的赏心悦目也有贡献。——马克·奥勒留


可惜的是,大众对于"丑",仍然处于拒绝的阶段,轻易就把"丑"与"罪恶"联系在了一起。


《审丑》的作者史蒂芬·贝利(Stephen Bayley),是英国著名的文化评论家、畅销书作者、艺术策展人与节目主持人。他意见鲜明的评论,犀利的批判吸引了大量观众与读者。于是,他成为了电视台与众多报刊的宠儿,经常出演电视节目并为报刊撰稿。他的殊荣众多,曾获得"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本书序言中,他提出观点:"丑"并非美的对立面,而是美的一个方面。他带领着我们仔细观察各种事物,去思索和探讨其中所包含"丑"的意义。


我是一个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人,皮肤黑,眼睛小,长得矮,却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丑"的出路。普鲁斯特认为,丑表露出的是一种贵族的傲慢气质,因为丑暗示了一种不必取悦于任何人的自信自负。


一、"丑"的特征


一样事物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譬如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在设计史上被称赞为"美"的,但是它的用途却是丑恶残忍的。


一个人可以是"丑"的,也可以是"美"。丑陋的外表,善良的内在,或是美丽的外表,丑陋的内在。《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就是一个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不过根据"美貌溢价",即与那些得到自然先天优待的人相比,长的丑的雇员在同工种上的收入要少10%,或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人们追求外貌上的"美"也无可厚非。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判断自己是否符合"丑"的特征。


1. 毛发


在加利福尼亚州佩塔卢马的"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中,中国冠毛犬这一品种表现稳定,取得优异的成绩。原因就是,它们的毛发稀少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毛发稀少成了"丑"的一大特征。怪不得,秃头的人要去植发,无眉星人要去纹眉。


可毛发越多就是越好了吗?


不是的。多毛症指毛发过度生长的异常现象。这种先天性病症令人厌恶,同时也让人迷惑。人们对多毛是有种恐惧心态的。所以,人发明了各种除毛的手段,刮、拔、脱毛蜡、激光等。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毛发要不多不少,长在恰当的位置,真难。


2. 身高


兰迪·纽曼的歌中曾有一句歌词:"矮子没理由活着。"按照那个美貌尽占优势的职场理论,矮子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当然就很低。


难道矮子就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了吗?


蔡依林156cm,张韶涵158cm,还有不明确身高但大家都知道他不高的郭敬明,他们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矮个子也可以有所成就。只不过淘宝上的长高药销量提醒着我们,大家对于"高",有着疯狂的追求。


3. 身材


现在各种广告上都是身材姣好的模特或明星。


作为明星,你不能胖,否则等待的就是网友的抨击。


淘宝上除了长高药,减肥药卖的最好。


"胖"跟"丑"、"懒惰"、"好逸恶劳"等不好的形容词绑定在了一起。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可怜的是,除了人,动物也受到这种困扰。


摩根J·特林布的一篇论文分析,指出海牛是"大型哺乳动物中,研究资料最少、最不受待见的",就因为它相貌不雅,身体肥大臃肿


我看着显示"39.95kg"的体重秤,想:"是不是应该去减肥了?"


二、"丑"与"丑化"的区别


有一些女生会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是"丑"的,没办法见人。


但是,我恳请你们,先判定自己是生理残疾,还是被某些人或事"丑化"了。


丑几乎不是偶然的意外现象。说某物丑,这就意味或暗示着你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参照系,有多个偏好参数。比如,生理残障可能是令人不悦的,甚至是让目击者痛苦纠结的,但是生理残疾却没有丑那种故意而为之的表现意图。


因为生理问题造成的残疾,不叫"丑",那叫生理残障。


而他人口中的"丑"可能只是为了"丑化"你的形象。


曾几何时,许多人说,为了美所以要化妆,把"素颜"打上了"丑"的标签。


但是"素颜"等同于"丑"吗?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每次洗完澡后,看着镜子前的自己,你们觉得丑吗?


每次看着不抹粉膏的妈妈,注意到她们眼角的皱纹,你们觉得丑吗?


"素颜"只是一种状态。可是各种广告商,为了让你们买他们的产品,不停地丑化素颜。


其实,心理上对"胖""不够白""丑"感到厌恶,都根源于对"美"的追求。而对"美"的追求商业化了,导致了我们各种心理上的不健康。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他们的广告,强调"瘦"、"白"、"年轻"等等美的标准。但你的"美"一定就要符合商业化的"美"吗?


体象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der,BDD),又称为躯体变形障碍、身体臆形症、丑形恐怖,指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体象并对自身很小或根本不存在的体貌缺陷进行夸张或臆想。


一部分人会因为体象障碍,认为自己太胖,而患上厌食症。也有人因为体象障碍,认为自己太丑,而患上抑郁症。


请你们不要再"丑化"自己了。你们根本不"丑"。不要再被商业化的"美"束缚了。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三、传统思想对内在美的追求


《孟子》的《离娄章句下》写道:"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即,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孟子在这里指出了美丑是天生的,但是干净与污秽会影响人们的好恶。如果内心纯净(比如经过斋戒和沐浴),连祭祀"上帝"这种圣洁的仪式都可以进行。


相比于外表,我们的传统观念更看重内在的美丑


一些人可能会受一些毒鸡汤的侵害。譬如"如果没有美好的外表,别人怎么会注意你美好的内在呢?"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且看董明珠被21岁网红讽刺"又老又丑"。还有20岁的大学生与她对话,强调"年轻是我最大的资本,如果有机会跟我互换身份,您会换吗?"


20岁的女大学生满大街都是,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董明珠。


内心美丽且强大的人,才能成为"董明珠"。


内在比外表更重要。对美的追求,不应该只局限于外在。你可以否定我丑陋的外表,可你攻击不了我强大的内心。


《审丑》:论外貌之丑陋,如何追寻内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