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來說,有沒有定期做心理測試的必要?

陳澤琴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一個普通人,如果有條件的話,而且有需求的話,可以定期的去做心理測試。

(一)心理衛生和身體衛生同樣重要

早些時候有人甚至認為,精神健康問題的原因是“著魔”或被“惡靈附體”,實際上雖然社會存在,並且有更開放的開放。 的認識,,仍然有人認為只有性格孱弱的人,需要看心理醫生。

但其實心理跟隨身體一樣,如果你定期運動維持身體健康,如果你定期洗澡保持身體衛生,那你也需要定期維護心理的健康與衛生。

根據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理論:想法(Thoughts),情緒(Feelings)及行為(Behaviors)是相互關聯的。 良好的心理衛生能幫助我們有更健康的思維模式,而長者改善情緒與行為。

(二)看心理醫生很平常

據統計,美國85%的人是每半年看一次牙醫,而有30%的人同樣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會不定期地去看心理醫生。與國內很多專家不斷呼籲注重心理保健不同,美國人似乎對這個問題不甚關心,因為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進出心理診所和進出牙醫診所一樣稀鬆平常。

在發達國家,有自己的牙醫、律師和心理醫生是身份的象徵。

牙齒一個美觀,一個平時防護,老了也可好吃東西。

律師,省心,專業,節省時間。

心理醫生,傾聽,心靈對話,育兒教育、婚戀家庭、情緒情感、失戀失婚、家暴危機干預、心理創傷、人際關係、職業規劃、生命的意義……,

原因至少有二:

第一,文化背景使然。美國人重視自己的生活狀態,務求自己的身心快樂健康。去教堂做禮拜幾乎是人人要做的事情,如果到教堂去把煩惱交給上帝仍然無法讓自己的壓力解脫,那就去心理醫生那裡,把最後的一點煩惱交給心理醫生,然後自己帶上寵物狗,和家人一起到野外輕鬆快樂地遊玩。

第二,美國人心理素質普遍脆弱。有旅美華人總結說:中國人的神經比美國人的堅強,美國人的心理比中國人的健康。美國人從幼兒園、小學的時候就不斷被老師鼓勵,“做得棒極了,加油!”其實,天曉得做得到底怎麼樣,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最重要。而且,美國的學校沒有學生本人同意是不會告訴家長孩子的學習成績的,這是中國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

任何風吹草動,美國人經常心理緊張到中國人難以理解的地步。但美國人活得輕鬆,輕鬆得讓人羨慕。萬一感覺不太輕鬆了,立刻去心理醫生那裡坐坐。

(三)心理問題很難一次就解決

現在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一個月和自己的心理諮詢師說說,談談自己內心世界,生命意義和無意義,所體驗的,所想象的等等。心理諮詢師具有心理學基礎,同時是思想家和哲學家。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它的發明者弗洛伊德又叫它精神分析。

在中國搞精神分析的曾奇峰說:

心理治療,尤其是精神分析治療,給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回味自己過去和現在的機會。這是一個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的事情。

這是一個通向自己心靈幽深處的旅程,每一步的跨越都會有驚人的風景,所以每一步的慌亂都可能導致不可彌補的錯過。

生活在如此紛擾慌亂的世界上,的確不是一件好事情,幸好還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段時間,使我們可以迅速消失在光陰裡,找到一個可以放心地慢下來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享受短暫的人生。

通常哪些人需要定期做心理測試?

李孟潮:有病治病,沒病防病。

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就是針對正在發病的病人,和將要發病,還沒有發病的人工作的。

最近有句話,叫做: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療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在心理圈傳來傳去的,說這句話的那位名人,可能就是一個永遠傷在童年,所以他才會以為,療愈的人是永遠在童年被療愈。

我的觀點:人生每個階段,都帶來創傷和療愈,無論童年、青年、中年還是老年,幸福是種能力,取決於你是否會從創傷中轉化,轉化出愛、智慧和自由,對人生歷程中正常的創傷感到心滿意足。

在有錢、有閒的情形下,

實在是一種明智而高雅的選擇。

因為它可以使你瞭解自己,

因為它可以使你活得緩慢而從容。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自己願意把自己收入一半給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我們每個人都想找個能理解自己的人,來談自己。而這個人心理諮詢師師是最好的,他們有思想,有共情能力,傾聽能力,定期的心理諮詢師談談,做一下心理測試是非常美好的。





聖彼得堡文文


沒有必要,尤其一些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本來可能沒有心理疾病,但測試後可能誤以為有心理疾病,徒增煩惱。而且心理測試只是診斷心理疾病的參考項目,並非是做出診斷的唯一指標,所以普通人沒必要進行心理測試。

如果擔心患有心理疾病,建議去醫院在心理諮詢門診或精神科門診,由醫生根據多方面的情況綜合判斷,有時甚至需要幾個醫生一起才能確診。

所以,普通人沒必要進行心理測試。

如果僅僅抱著好玩的態度,瞭解自己可能存在哪些不良的情緒,但千萬不要把測試結果當真。


曾麗華心理諮詢師


發展到今天的心理測評,目前在各領域都有很成熟的利用,不管是心理精神症狀篩查,智力能力測評,崗位適應度測評,還是深度人格測評,都已經被廣泛使用。心理測試已經成為了人們瞭解自我的科學性很強的一種途徑。

但是有沒有定期進行心理測試的必要,要具體看哪方面,這個和心理測評的類別有關係,有的測試量表是偏動態的,有的是偏靜態的。比如智力測驗,沒必要定期做,因為人的智力水平在一定發展階段內,不會產生較大變化,沒必要反覆測評。人格測評,除了涉及到精神症狀篩查的,更沒有定期測評的必要。這些都屬於靜態心理品質。

而對於動態測驗,特別是情緒狀態、健康水平等心理測評,量表的本身有效期也比較短,反映的也是測評前後一週或一個月內的狀態,如果有需要,是要進行定期進行心理測試的。像我們熟知的SCL-90,UPI等測試,就屬於這種。在精神疾病康復過程中,病患是要定期接受心理測試的,以作為康復程度的重要參考。今年,國家要求對所有大學生開展抑鬱症篩查,其實就是一種心理體檢,也是心理測試的廣泛應用。

所以,有沒有定期做心理測試的必要,還是要看你的具體需求,如果是為了瞭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心理特質,就沒必要,如果是為了掌握自己某一方面的健康狀況,可以一兩個月進行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