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問題①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雲中吟系列·問題①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有人問:“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何為科學,何為哲學,何為玄學,此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一、 西方文化視角下的科學。

所謂科學者,《辭海》解釋為: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式之一。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括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按與實踐的不同聯繫,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科學來源於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它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的發展和作用受社會條件的制約。現代科學正沿著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整體化方向蓬勃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吸取和掌握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 西方文化視角下的哲學。

哲學者,《辭海》解釋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學問。源出希臘語,意即“愛智慧”。19 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黃遵憲、康有為等把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通行。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係問題。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學派別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它們在鬥爭中存在著互相滲透和互相轉化的悄形。同這一斗爭交織在一起的還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在階級社會里,哲學具有階級性。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徵、方面、部分,片面地加以誇大和絕對化,使它脫離客觀實際。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對人處理和駕馭外部生活世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成果進行的反思、總結、概括。它的形態在歷史上是發展的。在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產生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中世紀的歐洲,經院哲學佔統治地位,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17一1 8世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英、法等國蓬勃發展; 到19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中,相繼出現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19 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哲學上的偉大革命。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當代哲學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雲中吟系列·問題①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三、現代語境下的玄學。

玄學,為魏營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主要是用老莊思想揉合儒家經義,以代替衰微的兩漢經學。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他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成為一時風氣。在“清談”中,雖然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張譭棄禮法,但多數依然維護著儒家的倫理觀念。魏正始年間,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注《老》、《易》,皆提倡“貴元”,認為名教(倫理綱常)出於自然,主張君主“無為而治”其後魏晉之際向秀和晉郭象注《莊子》,也認為名教和自然一致,封建秩序是天理的自然;但認為“無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裴頠作《崇有論》更明顯地與“貴元”說相對立。東晉以後,玄學與佛學趨於合流,張湛《列子注》,顯然受佛學影響;般若學各宗,則大都用玄學語言解釋佛經。於是佛學漸盛,玄學漸衰。

故,在上述語境下,以上述觀點為視角,有人提出了“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玄學”的實際上是指人類在長期發展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辨模式。實際上,依筆者瞭解,本問題的最早提出者,一是,“‘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的神學。’據說這句話是朱清時院士提出來的。”第二位是楊振寧,他說:“物理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第三位李政道,他的觀點是:“物理學的盡頭是美學,美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在筆者看來,上述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有以偏概全、管中窺豹的問題。所以,如果要想弄明白究竟,就需要重新對科學、哲學、玄學定義,再從另外一個視角來分析“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玄學”,可能就有點味道了。[未完待續](文圖/善業文化)

雲中吟系列·問題①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