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高阳的毛巾为什么这么出名?

小X说电影


始于明末的高阳纺织业,长期以来代表着中国纺织业发展水平。近二三十年,在纺纱、织布等主产品的主导地位让位于大城市纺织产业后,高阳另辟蹊径,主打毛巾、毛毯等细分行业,使毛巾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毛毯占20%,出口额近3亿美元,成为省级出口基地。高阳毛巾名城做出了规模,做出了特色。下一步,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产业配套和产业增值服务,如建设国际营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展览中心,建立融资服务平台,培育毛巾品牌、培养龙头企业等。

产业缘起

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成于当代

高阳纺织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朝年间民间开始大量开设布线庄,引进铁木织机,学习东洋的先进纺织技术。二十世纪末,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四百年沧桑,长盛不衰,谱写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壮丽诗篇,被誉为“纺织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高阳坚持发挥历史传统优势,积极发展纺织业,逐步形成毛巾、毛线、毛毯三大主导产品为主,毛纺、棉纺、棉织、毛巾和毛毯五大支柱为支撑,纺、织、印、染门类齐全,专业化分工明细的纺织工业体系,已成为国家级的纺织基地。1997年,高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2009年高阳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毛巾•毛毯名城”,2010年被河北省评为“河北省纺织产品(高阳)出口基地”,2019年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被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河北省中小企业示范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县、中国家纺巾被流通示范基地。

2

产业新貌

企业聚集度高产业规模大▉

全县拥有纺织专业村98个,拥有纺织企业及个体加工户4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有59家,各类纺织机械约有2万台(套),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年产巾被50万吨,约占全国毛巾总产量的1/3;年产毛毯20余万吨,占全国毛毯总产量的28%,纺织业每年对县财政贡献率高达六七成,是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7年高阳县纺织业实现产值约350亿元,对GDP贡献率达65%以上。

出口有优势,成长性好▉

现有出口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7家,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近三年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产品远销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罗马尼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档毛巾制品逐渐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在境外设立了200多个营销网点。建设了产品创新、检测环保、交易展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5大类14个外贸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链及配套体系完整▉

全县拥有从棉花种植、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专业市场销售,到纺织原材料供应、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维修服务、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销售物流等完整、均衡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为毛巾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转型升级投入大成效显著▉

企业积极开展技改和技术创新活动,2018年全县剑杆织机增至9000余台(套),新增1000多台(套),无梭化率达到45%;京阳公司等24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78件设计产品获国家专利授权;10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领航创新产业集群”荣誉称号。在全省毛巾产品质量抽检中,合格率均保持在90%以上;实施"品牌示范"工程,投资3.9亿元建成了省内规模最大、设备领先的县级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形成了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泥发电、蒸汽印染、渣灰制砖"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基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最靓丽的名片。

高阳县将毛巾产业作为建设"美丽高阳"、"幸福高阳"的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打造毛巾制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基地毛巾年产量可达到45亿条,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中高档产品比重提高15至20个百分点,先进设备率达到85%以上,出口额实现35亿美元。

3

崛起缘由

■历史传统是高阳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高阳纺织产业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期。

高阳棉纺织业的产生和本地种植棉花有直接关系,到17世纪初期时,棉纺织品已经是高阳本地的一种主要贸易商品,而且有了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变化。天启四年(1624)的高阳地方志记载,“货之品:布、绢、线、网巾、布帨、线带、小盐、碱、硝、梨膏蜜。”19、20世纪之交,随着机纺棉纱(机纱)和新型织机进入农民家庭,家庭手工织布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迅速增长的布匹市场需求促进了农村纺织业的繁荣,而一个以高阳县城为中心,涵盖周围的清苑、蠡县、安新、任丘等县在内的纺织区域也逐渐形成,我们称之为高阳织布区。到1929年时,高阳织布区共有织布机29224台,其中平面织布机(铁轮机)24900台,提花机4324台。据当时河北省政府1928年的统计,高阳织布区年产布5498035匹,占河北省布匹总产量23981805匹的近23%。

1949年后高阳的家庭纺织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1949年高阳县有织机4428台,其后持续增长,到1954年时已经翻了1倍,为8797台;布匹产量也从l949年的22万余匹增加到1954年的120余万匹。公、私布店在高阳市场上的合作与竞争态势仍然继续:公营布店(以高阳花纱布公司为主)继续扩大撒机生产范围,私营布店则通过集市等渠道销售棉纱并购买布匹,也为公营布店代销布匹,广大农村织户仍然是双方扩大经营实力的生产基础。虽然该县的纺织业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被打断,但其400年的纺织工业传统,为它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崛起提供了基础。

■市场需求是高阳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曾经基于技术不可分性,利用队生产力论对纺织业发展过程做过讨论,认为中央动力源的存在是纺织业由家庭工业转向大工业生产的关键。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力取代蒸汽作为动力,使中央动力源的存在不成为纺织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才使纺织业能够发展出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对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民来说,资金匮乏显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经过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农民的贫富差距已经被缩小到了最低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农民有足够的资金开办工厂,甚至是连稍微大型的机械设备都无力投资购买,故而只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资。但是对商品生产来说,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至少包括原料采购、生产与产品销售3个过程,这也是一个家庭生产者难以全部完成的。尤其是当时原材料刚刚放开,需要到附近城市寻找原材料更不是一般农民家庭所能完成的。

但是此时的有利条件则是市场需求极其旺盛。改革开放之初迅速提高的居民收入释放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需求,使产品极易出售且利润很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高阳农民自发完成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分工。

高阳具有的特殊优势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约2500名高阳技术工人被调往全国各地,这些技术工人成为高阳获取原材料的重要途径,高阳一些有关系的农民合资组成了批发企业,前往华北、西北各主要纺织工业中心采购棉纱。农民织户则在县城购买棉纱后利用国有工厂淘汰的二手织机生产国有企业不生产的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农民再将这些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本地或外地的商户从集市上采购商品以后再转卖到其他地方。这种自发形成的分工使30万人口的高阳在1984年年末拥有了大约1.2万家乡村企业,高阳县纺织业的产品种类由以往的布匹为主逐渐转变为“三巾”(毛巾、枕巾、浴巾)为主。以1992年纺织品专业市场和2001年纺织商贸城的相继建立为标志,高阳县再次确立了自己的纺织品生产中心的地位。

■ 二元经济体制是高阳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严格禁止农民向城市无序流动。改革开放后,这种严格的二元经济体制并未放松,农民仍然严格限制进城务工,这使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很高,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型工厂雇佣农民的成本也很高。

如果没有一个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大型企业就不可能出现。于是随着原材料和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民首先选择的不是外出务工,而是采取“离土不离乡”的策略进入工业生产。当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最初状态形成之后,对其后来的演化就形成了“锁定效应”。以农为本的农民虽然进入了工业领域,但是传统的农地制度保证了农民拥有小块土地,这使农民传统的农本思想继续存在,纺织产业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收入,但是始终是作为副业存在。

当农民将纺织作为副业看待的时候,就使其生产经营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产生了很大不同。对企业来说,其目标是总利润最大化,因而当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停止生产。当生产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边际成本就是工人工资,因而边际收益降到工人平均工资以下时,企业就会停止生产。但是对只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户来说,其家庭内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使其不会将市场上的劳动力工资作为边际成本,而是将这些劳动力用于农业生产带来的产出看作机会成本,这个成本对农户来说几乎为零,因而只要能够带来正的边际产出,农民就会维持生产。

这使农民可以以很低的人工成本与大企业竞争,尤其是这个时期其竞争对手主要是国有企业。当时国有企业的目标同样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就业最大化,结果导致了冗余严重,企业生产成本高昂,使刚刚产生的小企业有了生存空间。

4

战略举措

■育龙头

高阳纺织在发展中,注重品牌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了以“三利”集团为龙头的毛纺业,以“天羽”、“亚奥”等为龙头的毛毯织造业,以“永亮”、“光大”为龙头的巾被业,三大主导产品——巾被、毛线、毛毯的产量堪称三个全国第一。2014年河北省高阳县振华毛纺织有限公司、荣仪毯业有限公司、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河北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培品牌

目前,该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三利、永亮、智阳、瑞春)、河北省著名商标33个、河北知名品牌产品13个、河北省优质产品9个、名优产品58个,自主研发品牌2464个,品牌拥有量居河北省第 3 位。实现了以贴牌出口为主向扩大自主品牌出口的转变。其中,“三利”、“双羊”、“春燕”等名牌产品风靡全国,行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北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2019年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企业名单;三利集团有限公司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拥有自营进出口许可权,三利品牌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双羊牌毛线被评为省级质量免检产品,并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被国际羊毛局认可并颁发了纯羊毛标志证书。

■ 建市场

高阳纺织商贸城于2001年5月9日正式开业运营,占地525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市场主营毛巾、浴巾、毛巾被、餐巾、毛线、毛毯等上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年交易额达到60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毛巾专业市场。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商贸城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市场规模大。建有固定门店1280余套可容纳商户 2700余家和两个1.2万平方米的棚区。二是基础设施全。市场道路四通八达,水电、消防、闭路监控、计算机网络等一应俱全。三是服务质量优。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税费集中征收的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欺生排外、欺行霸市行为,为商户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四是市场环境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家居别墅化,风格园林化,集商贸、旅游、休闲家居为一体。

商贸城建有“纺织品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通达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健全。市场道路四通八达,水、电、暖、消防、闭路监控、有线电视、大型电子显示屏、计算机网络等一应俱全。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税费集中征收的管理原则,有效的提高了市场的运营效益。纺织商贸城已成为华北规模最大的集商贸、购物、家居、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纺织品市场。

2016 年起高阳县开始投资建设高阳·中国毛巾城项目。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高阳纺织商贸城东北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项目总占地 2.4 万平米(约合 25.5 亩),总建筑面积近 7 万平米,建设总投资 3.5 亿元。项目建设商业楼两栋,分别为家纺毛巾大楼和服装百货大楼,其中家纺毛巾大楼地上一至四层为商业,五到九层为写字楼、酒店,服装百货大楼为地上四层建筑,家纺毛巾大楼和服装百货大楼之间三层、四层有连接通道。新商厦以经营服装、百货、家电、日用品、精品毛巾为主,同时融合餐饮娱乐、会议办公、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项目建成后将吸引一千余家商户入驻,成为高阳县单体规模最大、经营业态最全、产品最丰富、配套最完善的商业综合体。

市场的繁荣极大的促进了高阳县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壮大了该县纺织业的规模,对该县传统产业的进档升级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织机设备实现了更新换代,箭杆织机、进口织机大量引进,电脑提花、电脑绣花产品应运而生,“三巾”类产品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商贸城窗口作用的发挥,迎来了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大型商场和超市的产品订单,涌现出“三利”、“永亮”、“兴兴”等一批毛巾知名品牌。同时,市场的繁荣促进了餐饮、运输、宾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安置下岗职工,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配电商

近年来,高阳积极采用网络化营销模式开拓市场。高阳纺织商贸城成立了中国毛巾网高阳分站,利用中国毛巾网宣传推广平台,积极加强中国家纺网的合作,共同帮助企业开展网上交易。河北航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09年11月成功设立,以高阳为中心的首家大型纺织原材料交易平台初步形成,2017年高阳县纺织业实现产值约350亿元,同时,高阳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对接,加快跨境电商发展步伐,扩大外贸出口份额。据高阳县电子商务协会统计,高阳利用网上销售的纺织企业有3800多家,占全县纺织企业的95%左右,网上年交易额170多亿元,占全县纺织业销售收入一半左右。

高阳县依托全国纺织基地的基础,充分发挥龙化乡工装产业优势,抢抓机遇,重点扶持,劳保服装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占到国内工装市场份额的10%,成为全国最大的中低端工装生产加工基地。目前,高阳县龙化工装产业现有各类工装加工生产企业、摊点300多家,缝纫机1.3万台,配套机械360台,年产工装2500万套,产值达11.5亿元。产品涵盖职业装、制服、特种服装(防静电、防酸碱)等多个门类60多个品种,产品已成功进入美国壳牌、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恒舒雅、神厨、指北针、青藏狼等34个品牌商标享誉业内。同时,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该县龙化工装企业积极投身电子商务建设,在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平台建立店铺已达百家。

5

产业观察

问题: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高阳纺织在产品数量上、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加,但是企业的利润却在逐年减少,已经导致一些小企业难以为继。

纺织产业虽然在升级改造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整个产业改造任务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纺织企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设备陈旧,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粗糙,质量不高,环境污染问题;营销理念缺乏、营销渠道单一;产品缺乏创新,企业间竞争激烈等。

对策:加强品牌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注重雄安新区产业对接。

1、加强“强弱联合”。以区域龙头企业为主体,创立企业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以定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形式,扩大中小企业形成合力。

2、加强“异地联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意吸引国内知名品牌乃至世界顶级品牌落户当地,通过顶级品牌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区域纺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健全纺织品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互联网使品牌生产商和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使渠道体系各成员关系由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由传统的单一销售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来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打响“中国毛巾·毛毯名城”这张金名片。

4、加强国际合作,提升集群竞争力。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集群的发展和升级。目前,我县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优势及其与国外市场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因此,产业群要进一步巩固、挖掘和发展其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应结合自身区域特色,挖掘内部生长因素,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的变化,在变化中发展自己。

5、围绕破解制约纺织传统产业发展的燃煤污染和水污染两大环保瓶颈,强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让循环经济成为高阳的形象和品牌。

6、发展与纺织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实施管理技术水平提升战略,注重雄安新区产业对接。高阳县县域经济中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内部互相影响,特色产业也波及其他产业,要真正促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这就需要发展与纺织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质就是生产性服务业日益增强的过程。制造业的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河北省的“二、三、一”结构顺序是京、津、冀区域内持续时间最长、结构比重变化缓慢的省份,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少,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部门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不强。因此必须通过专业技术市场建立、吸引各类技术人才、倾向高科技纺织企业、鼓励为纺织服务的企业的创立等措施发展与纺织业相关的第三产业。雄安新区是未来的创新之城,设置了较高的产业准入门槛,而市场对雄安的长期看好,将使高阳成为产业植入的沃土,因此要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引领作用强、立县富民的高新高端、高精尖、支柱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筑产业多元化格局;同时,对标雄安新区,对标先进理念,完成纺织产业发展规划修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定向定位,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6

头部企业

河北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

河北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始建于2004年3月,涉及棉花收购加工、纺纱、服装、印染、毛浴巾、污水处理、仓储的的大型纺织企业。纺纱规模40多万锭,总资产20多亿元,员工6000人,实现年产值12.5亿元,利税1.3亿元。被河北省政府列入“十一五”期间首批10家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保定市战略发展布局“南车北电东纺西绿”中东纺的龙头,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河北省制造业百强企业、河北省行业排头兵企业等。

产品有纯棉精梳纱、倍捻,普梳纱,气流纺纱线以及天丝、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纱线。其中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的高档抗菌纱产品荣获“河北省科技新产品成果证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公司设有“省级技术中心”、“河北省新型纱线与针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棉纺主要产品有纯棉精梳纱、倍捻,普梳纱,气流纺纱线以及天丝、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纱线,设备均选用在国内技术领先的机型。针织服装项目引进德国斯托尔等先进设备生产高档针织服装,年产高档针织服装1000万件(套)以上,是中国北方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针织服装生产基地。

三利集团有限公司▉

三利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已成为以毛纺制造、毛巾染整加工、服装服饰为主,拥有金融证券业、投资咨询业、房地产业、乳业、家居制品、国际贸易等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拥有河北三利毛纺有限公司、上海三利服饰有限公司、三利国际服装有限公司等 19家独资、合资和控股企业,员工达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大专以上技术管理人员500余人。1999年“三利”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内首批荣获国际羊毛局认可并颁发“纯新羊毛”使用证书的企业;连续被河北省政府评为河北省“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发行系统黄金客户,四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骨干民营企业”称号,2002 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09年企业又顺利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转版工作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三利集团2006年新上了锅炉改造、余热发电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多元,采用三炉(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两机(15000kw汽轮发电机组)模式,年产过热蒸汽50万吨,年发电量3亿kw.h。该项目在保证充足电力和过热蒸汽供应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减少废气、废渣的排放,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2014年又投资近亿元,对烟气排放升级改造,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都达到京津冀最严标准。对推动倡导循环经济,建设绿色节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三利集团2005年先后投资数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0余万吨,确保污水零排放。为碧水蓝天做出负责任的贡献。

为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三利集团2011年实施了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及产品升级项目,总投资5.05亿元,占地面积数百亩,新建及改造生产厂房和配套设施,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购置高温筒纱染色机、常温巾被染色机等生产设备358台(套),淘汰染色机等旧设备189台(套)。该项目全部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染整设备,所生产出的纱线、巾被染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对提升高阳县企业巾被类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同时为整合高阳县巾被生产总体水平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三环家居制品有限公司作为三利集团旗下一员,是以出口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家用纺织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各类素色螺旋断档毛巾,提花断档、缎边毛巾,印花毛巾,绣花毛巾,沙滩巾,酒店巾等几十类产品。各种产品做工精细,设计新颖,色泽艳丽,蓬松柔软,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色牢度。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并长期出口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

集团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三利”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三利牌"毛线从1991年起连续十年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2002年被河北省工商银行评为AAA级绿色通道执行企业;2003年3月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转版工作。


保定蕴景美屋家政服务


高阳毛巾是保定市高阳县毛巾产品的总称。 高阳毛巾、高阳巾被不是一般毛巾的替代品。高阳毛巾这么出名,当然是有原因的。高阳现在最知名的毛巾,实质在历史上,高阳织布贩布的历史有四百多年,毛巾只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洋布进入中国之前,雄霸天下的就是高阳土布。民国时期,采用“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生产的纺织品曾占华北地区的三分之一。

首先是质量上,就如同我们买其他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在质量上它能过关,才会被广泛使用。高阳的毛巾生产总体上质量是十分靠得住的,就像大学时候我们舍友,他们家就是高阳的做毛巾的。大一开学的时候给同宿舍的带家乡特产,带了好一摞毛巾浴巾过来送我们,到了大四分道扬镳的时候才发现四年没换毛巾,并且还完好。高阳的毛巾我是真服气!

第二点,比较公平的说,高阳县是保定比较富裕的县,毛巾生产是支柱产业,那里毛巾比较集中。反观之,为什么清苑不做毛巾?易县不做毛巾呢?确实是因为高阳毛巾在量上远远超过了其他生产地区,日渐有了我们对高阳的印象——中国纺织城。三利、永亮等品牌是高阳毛巾比较出名的品牌。

20世纪30年代,高阳布业发展达到鼎盛。高阳涌现出了一大批成规模的布线庄,销售网络遍及国内20余省区,并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高阳制造毛巾工人的诗。


保定事儿


高阳县是著名的纺织之乡。明朝末年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高阳隶属河北保定市,产品以毛巾、毛线、毛毯产品为主.高阳县建设了占地3500亩的纺织工业城,高阳县有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纺织企业近4000家,涉及纺织业的从业人员20余万人。高阳县1997年被河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河北省纺织总会授予“河北省纺织强县”称号;2002年8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县”;2005年初被国家特色经济研究会授予7月份被授予“中国纺织基地县”荣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出口到东南亚、欧、美、非洲、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年产值约为125亿元,年产毛巾35亿条,占全国产量的38.8%,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每3条毛巾中,就有1条出自高阳县。做毛巾生意的应该都知道这个地方,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毛巾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货源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