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的喜喪

兒孫的喜喪

巷口一戶人家的老人張大娘,今天中午走了。

01

發現的時候還沒到十二點,大人猜測,去世原因是張大娘中午打算自己做飯正往身後的腳踏椅上坐,一不小心坐空了,身子跌倒在地,從此再沒起來過。跌倒時張大娘大叫一聲引來了隔壁兒子一家。

張大娘七八十歲,前幾年尚能在外頭自由行走,這兩年一下子蒼老了許多,昔日髮根的暈染黑色早已消失,只剩長長的幾縷白髮,垂頭喪氣地耷拉在一邊肩上。

她整日在小平房的一樓裡屋端坐,神情憂愁地看著面前的地板發呆,偶爾日頭好的時候,拄著根木柺杖,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出來,在門外站一會兒,看看明亮的天空,看看巷口人來車往,看看巷口耍得正眉開眼笑的小孩們。

再後來她自己一個人挪不動了,有時想去門口站站坐坐,只能喚住在隔壁的九歲的小孫女過來扶她一把。

小孫女開始倒是很聽話,一聽到奶奶叫喚,很快就屁顛屁顛跑過去。但小孩多數時候總是愛玩,次數一多,她奶奶慢慢地有點叫不動她了,因為這打擾到她和小夥伴玩耍了。

有時候張大娘在隔壁裡屋需要大聲叫喚幾次,小女孩才老大不情願,慢吞吞地走過去扶著她出去走兩步。張大娘似乎也察覺到這一點,後來時不時會給小孫女小孫子點零花錢,讓他們買零食吃。

小孫女小孫子拿了錢,高高興興蹦跳著去買糖吃了。

她赤著腳,坐在門外,放下柺杖,抬起幹皺的尖下巴,眼睛幾快眯成線,眼神掃過燕子搭在屋簷下的窩,越過四角屋簷,最後落在狹長的天空。

天空灰藍灰藍的,像她出嫁那天進丈夫家門時看見的天空,也和那天她背上揹著二兒子,旁邊跑著大兒子,搖籃裡睡著小女兒,她在井邊打水洗衣服的時候,看到的一樣藍、一樣安靜。

跨過一生的時空,孩子們大了,丈夫去了,她也老了。

02

張大娘前兩年才開始這種在兒子們的家裡輪流養老的生活。

在她老伴以同樣的方式,在輪流養老中走完餘生之後,同樣上了歲數走不動的她,便從原先和老伴一起住的那個小房子搬了出來,居所變成了定期在五個兒子家的輪流歇腳。

輪流照顧張大娘養老的方式在這裡並不新鮮,因為誰家都不願意長期供養張大娘,也許考慮到傳統的婆媳矛盾,又或者出於對“久病床頭無孝子”的擔憂。

除非個別極孝順的兒子堅持把老孃養在自己家盡孝,不然眾人最後一致決議,肯定是輪流照顧,這樣可以減輕每個人的物質負擔和心理負擔。

而這樣做的缺點就是對張大娘而言,越往後面搬遷挪動越不利於張大娘養身體,而且雖然搬來搬去都是那幾個地方,環境不斷變化總歸讓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習慣,其實張大娘最想回到的還是自己和老伴生活了幾十年的那個小家,只是沒人願意張大娘回自家住,一來沒人在身邊就近照顧,萬一張大娘出個啥事,幾個兒子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畢竟人言可畏。二來那個屋子離子孫們有些遠,讓子孫們去那裡輪流照顧也不太現實,畢竟各自平時都忙著掙生活,而且平時送吃送喝也不方便。所以最後大家一致認為還是輪流到各家家裡養著最省事。

這樣住過一段時間後,張大娘開始覺察出一些不方便。

雖然兒子兒媳就在旁邊,但平日裡他們忙,難免有照顧不到忽略的地方。張大娘覺得自己彷彿一個定時來,又定時退租的房客,不同的是她不用交房租伙食費給兒子。

但不用交費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隨著住的時間越長,兒媳臉上的笑容就越少。

當家作主的兒子媳婦一忙碌,三餐吃飯的時間難免經常往後延,但張大娘自己飲食作息十分規律,到點了就想吃飯,每次讓小孫女去問飯好了沒,久而久之兒媳也沒那個耐心應付你,自己臉皮也沒法一直厚下去,漸漸地覺得還不如自己煮飯好,還能給自己找點事做,打發打發沒剩多少的時間。

之後張大娘向兒子媳婦提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煮飯的想法得以實現,兒子家只要給她送一兩碟小菜就行,她自個兒煮粥喝。

於是有了這一出張大娘想坐下煮粥,然而眼神不好,沒注意看椅子的位置導致不小心跌倒的事。跌倒之後,兒子一家除了兒子上班不在家,其他人聽到聲音連忙趕過去,然而為時已晚。張大娘跌下之後再沒有任何聲息,只閉著眼睛,靜靜地躺在地上,手指微微蜷曲著,像正要往前方拿什麼東西的樣子,她跟前放著剛倒下的淘米水。

03

雖然張大娘最後一頓飯還沒煮好,沒順利吃上在世上的最後一次飯,不過張大娘去世時年近八十,因這一遭也算安詳地走,在農村看來這個年紀大致算喜喪了。

賢子孝孫們其實並不關心張大娘是如何走的,而更關心“走”這個結果。

兒媳一家趕過去時確認婆婆已經離世,孫子孫女早已哭得撕心裂肺,無論之前經常和張大娘吵嘴的大孫女,還是張大娘格外疼愛的小孫子,上上下下無一不邊痛哭流涕邊喚著奶奶,之後兒媳迅速聯繫了丈夫,電話通知了其他妯娌們,其他人也陸續來了。

孫子孫女兒子兒媳們一大幫子人都過來了,迅速把窄小的巷口堵得水洩不通,哭完之後叫了輛車,出來個擔架把張大娘抬走了。

張大娘住的那間黑漆漆的小平房,除了一張床,一張木椅,一碗一筷,還有煮粥的鍋和小爐子,此外別無所有,張大娘在時即使再悽清也算有點人氣在;如今張大娘走了,整間屋子空得只聽見風過後窗的嘆息。

張大娘去和天上的老伴作伴了。

傳言張大娘家的老伴先前在巷口裡屋住的時候,經常出來門外曬太陽,常常一個人對著面前的空氣自言自語。

兒媳孫女們私下常說那是他過去那些先走一步的老朋友們來看他了。即使是不認識的孤魂野鬼,他也看得見,年輕時候起張大娘的老伴一直能看見這些,而且他們也不會傷害他,就是因為他能看見,平時冷清孤單于是來看他,找他聊聊天,像拜訪一個多年老友。

初次聽到這事的人們紛紛覺得張大娘的老伴很神奇,但張大娘沒自己老伴幸運,看不見那些傳聞中的東西,平時也沒人陪著聊天,也許直到去世前一秒也是很孤單的吧。

人老了幹不了任何活,連上個茅廁都要人伺候,對兒女來說就是個負累。人情社會里只有人對你有用的時候,才有“情”,而對於自己這樣的,已經沒有勞動能力,失去實用價值的老人,兒女們養著你都算有良心了,為什麼還要笑臉對你?張大娘們都心知肚明,活著一天是一天,抱著這樣的信念,有陽光就曬,下雨天就睡,多活一天都當是賺到。她覺得,這是“命”。

出生在這裡,一輩子都在這裡娶妻嫁人生子,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在這裡孤獨冷清地走完,由生到死,毫無懸念地,一眼望到頭。

張大娘們來人間一趟,一生那麼長,一生又是那麼短。

村裡不是沒有過養老院,但似乎只是供應給村裡富裕家庭或有權勢家庭的老人住的。

過了一陣住的老人也越來越少了,不知是不是交費的原因。再後來那裡徹底空了,據說偶爾有人在裡面設麻將桌打麻將,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輪流養老這種方式大概和“養兒防老”這句話一樣,也許很長一段時間,會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一直存在下去吧。

喜喪喜喪,喪是真的,至於喜,大概對於活著的子孫們而言,終於鬆了一口氣,便是張大娘留給他們的,最後的喜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