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白江口海战发生在663年,它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是唐高宗决定出兵百济后,东亚各国利益冲突的最终爆发点。结果唐朝水军以少胜多,四战四捷,在白江口火烧敌船四百多艘。日本也因此全面退出朝鲜半岛,蜗居了近千年。

于是仁师、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以进。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白江口海战,表面上看是大唐与日本,围绕百济在朝鲜半岛进行利益争夺,实际则是日本的大国意识,与大唐东亚华夷秩序的冲突。日本企图通过扶持傀儡政权,使百济成为自己的附属国,以此改变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华夷秩序,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的区域秩序。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白江口海战示意图


事情的起因,源于朝鲜半岛的冲突,百济一反常态,同高句丽联盟,夹击新罗。唐朝参与这场混战,并不仅仅是为了援助新罗,最终的目标是征伐高句丽,并以此建立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秩序。

隋唐两代对于征伐高句丽十分执着,隋朝甚至因此耗费大量国力,加速了王朝灭亡。高句丽占据着当今朝鲜地区,及辽东半岛。辽东半岛距离契丹等东北方势力很近,是战略要地。隋唐想要得到辽东半岛,就必须打败高句丽,而且高句丽也不是一个安稳的国家,边境地区时刻受到它的威胁。

隋炀帝失败了,唐太宗也没有成功。到了唐高宗这,机会来了。7世纪中期时,新罗已经完全投靠了大唐,不仅年号用大唐的,经济、律法、文化全都在学习唐朝。百济与唐朝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关系一直不错。同高句丽则是仇敌关系,为了夹击高句丽,隋唐也一直在争取百济。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隋炀帝剧照


然而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失败后,百济便停止了对唐的朝贡。新罗联盟大唐,对高句丽是一个巨大威胁,因而高句丽与百济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标,那就是灭亡新罗。

新罗灭亡,唐朝便无法夹击高句丽,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秩序更是无从谈起。况且百济已经不再服从大唐的管制,因而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大唐出兵了。

百济错估了形势,以为自己可以像高句丽一样同大唐抗衡。唐朝大将苏定方领兵十万,渡海直扑百济首都,从交手到百济王投降,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百济这么快灭亡,不是因为它太弱,而是因为唐朝的奇兵战略。虽然平定了百济,但百济内部军事力量还在,加之各地起义不断,渐渐形成了以鬼室福信为首的复国势力。此时,白江口海上的另一个主角,日本就要登场了。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唐高宗剧照


百济被灭,复国势力去日本求援,并接回作为人质的百济太子扶余丰璋。日本也积极响应,齐明女皇甚至亲自赶赴前线,戏剧性的是,她半路因旅途劳顿病死了。天智天皇继位,继续筹划进攻朝鲜半岛,帮助百济复国。

此次日本出兵,与中国直接对抗,实属第一次。以前不敢,也没有那个自信。敢于同唐朝对抗,正是源于日本不断膨胀的大国意识。在东亚的国际格局中,日本一直在吸纳强大的中华文明,充实自己。日本的大国意识也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唐朝之前的日本对华态度,大致有三个阶段。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汉四郡


  • 第一个阶段,主动投入华夷秩序中。公元前1世纪左右,汉武帝在辽东设立四方郡,倭人"以岁时来献见"。东汉光武帝时,倭人更是到汉朝都城朝贡,并接受了光武帝的印绶。这个阶段的日本并没有统一,此时的日本部落主动进入华夷体系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在与其他部落的对抗中,取得某种优势
  • 第二阶段,继续处在华夷秩序中,接受册封,但已开始觊觎朝鲜半岛。5世界左右,大和国基本统一日本,先后执政的倭五王,与南朝关系密切,朝贡频繁,甚至主动跑来要求南朝皇帝册封,比如"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等封号。此时的日本已基本统一,国力上升,对朝鲜半岛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索取封号,就是为了借助南朝的权威,来压制朝鲜,使朝鲜诸国对自己臣服
  • 第三阶段,游离于华夷册封体系之外,寻求对等关系。倭五王之后,日本很长时间中断了同中国的交往。隋朝时,日本派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并递交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表明了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的意愿。隋炀帝当然不高兴,因此派裴世清出使日本,国书开头称 " 皇帝问倭皇 ",表明了上下尊卑之分。随后小野妹子又来了,国书只是稍微改了一下措辞,"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总之,此时的日本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脱离中国的华夷秩序,也不需要再依靠中国的册封,来凌驾于朝鲜诸国之上,而是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获得比朝鲜诸国更高的地位。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日本出兵百济,正是要将这种不断膨胀的大国意识,付诸实践。日本真的是诚心帮助百济么?当然不是,日本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朝鲜半岛是日本与大陆地区建立联系的主要通道,许多重要的资源和文化制度都要从此吸纳。因而,日本对朝鲜南部的控制企图,几乎没有停止过。切断了日本与朝鲜半岛的联系,它就彻底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岛国,失去了势力扩张的立足点。侵占朝鲜南部,是日本一直的愿望,百济的灭亡,恰好给它提供了一个机会。

日本出兵百济,对抗大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冲破原有的以大唐为核心的华夷秩序,使百济成为自己的附属国,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秩序。在百济要求送回太子时,日本并没有马上响应。先是将日本大臣的女儿嫁给丰璋,授以冠位,然后再将其送回百济,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亲日傀儡政权。

皇太子御长津宫 , 以织冠授于百济王子丰璋 , 复以多臣蒋敷之妹妻之焉。

夏五月 , 大将军大锦中阿昙比罗夫连等 , 率船师一百七十艘 , 送丰璋等于百济国。宣敕 : 以丰璋使继其位。又予金策于福信 , 而抚其背 , 褒赐爵禄。于时 , 丰璋等与福信稽首受敕 , 众为流涕

随后,复国军发生了内讧,丰璋除掉了复国军首领福信。丰璋与福信的矛盾,实际就是日本与福信的矛盾。丰璋只是日本的傀儡,除掉了福信,才算扫除了百济内部最后的阻碍。大战前夕的内讧,使百济军内部人心涣散。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刘仁轨得知消息后,果断率领联军进攻复国军大本营周留。同一时间的日济联军,也朝白江口进发,结果两军在海上相遇。日军几本是由地方豪强势力组成,面对组织严密的大唐军队,完全不堪一击。虽然人数优于唐军,但各将领间指挥不协调,贸然冲锋,唐军因势利导,火烧夹击敌船。最终,日济联军投降,百济彻底灭亡,日本幸存的残余部队逃回本国。

战败后的日本,与唐朝关系紧张,惧怕唐朝大军来犯,全国上下积极备战。然而日本有些高估自己当时的影响力,唐朝并不想攻打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方关系缓和,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学习大唐的制度和文化。抱着以唐朝为师的信念,对本国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改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后的日本,不再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政治上已经脱离了以大唐为核心的华夷体系之内。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日本遣唐使路线图


自汉帝国瓦解以后,东亚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国际秩序。大唐帝国发动对百济的战争,正是为了确定以唐朝为核心的东亚华夷秩序。日本卷入这场战争,则是因为不断膨胀的大国意识,促使它剑指唐朝,企图控制朝鲜南部,建立自己的区域政治。白江口海战,日本虽然失败,但其大国意识依然有增无减,心理上同唐朝还是对等的地位。全面学习唐朝,改革国内政治,也是为了壮大自身,有朝一日再次尝试建立自己的区域秩序。

1、7世纪后半期之前,日本应叫做倭国,本文统一称为日本。

2、本文部分资料参考于《新唐书》《旧唐书》《日本书纪》《资治通鉴》《三国史记》。

3、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江口海战:剑指大唐的背后,是日本大国意识与华夷秩序的冲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