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挑一張好看的照片,以後作為我的遺像…”長期帶瘤生存的患者中,約1

“當她把舞蹈服裝分給我們,張羅與大家合影時,誰都沒發現她有異常。在一場合唱比賽結束後,誰也沒有料到她會從醫院縱身一躍,結束自己不到50歲的生命。”張波回憶道。張波是《醫師報》記者在參加一次活動中偶然結識的癌症患者,這位病友的悲劇讓她刻骨銘心。1998年,張波被確診為卵巢癌,2002年再次被確診為乳腺癌。她告訴記者,在20多年的抗癌歷程中,她結識了許多病友,但也目睹過他們選擇自殺的悲劇。


她的另一個朋友小張也患有乳腺癌。自從確診後,小張就有很重的心裡負擔,接受手術和化療後,出現腋下淋巴結轉移。在到北京接受放療前,她反覆徵詢張波意見,並在病友群裡諮詢放療的副作用。第一次放療後,她發消息稱,“放療的副作用確實沒那麼大,我就放心了。”數天後,張波驚聞小張上吊自殺,而其家屬之前絲毫沒有發覺她有自殺傾向。


許多癌症患者在確診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治療過程中要同時忍受軀體和心理上的雙重痛苦,往往使他們陷入孤立無援、萬念俱灰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及時獲得專業的心理幫助,很容易用自殺擺脫痛苦、尋求解脫。


超半數癌症患者受心理問題困擾


間質瘤自殺風險最高


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的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對4 722 099 名癌症患者隨訪的20年期間,共有2491名癌症患者因自殺死亡,佔所有死亡病例的0.08%。在各類癌症中,間皮瘤自殺風險最高,其次為胰腺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相比正常對照分別高出4.51倍、3.89 倍、2.65 倍、2.57 倍、2.20 倍,且自殺風險在確診後最初6個月最高。研究者認為,癌症患者在確診後最初6個月缺少足夠的心理支持,而對於可調控的自殺風險因素(如疼痛)應給予更多關注。(JAMA Psychiatry.2019;76:51)


目前,我國缺少基於國家人口數據的癌症患者自殺流行病學研究,現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發生自殺行為的原因與疼痛、生活質量下降、心理障礙、經濟負擔過重、缺乏情感支持等相關。


1/4難以迴歸正常


WHO對我國精神疾病治療率的調查顯示,抑鬱症及雙相情感障礙、驚恐障礙治療比例僅10%,強迫症、酒精依賴、自殺/自傷的治療干預率則更低。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袁芃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介紹,“在剛確診時,超過半數的癌症患者會出現心理問題。在長期帶瘤生存的患者中,約有1/4的患者會因抑鬱、焦慮、恐懼而難以迴歸正常的生活狀態,生活質量備受影響。”


雖然有的患者未及時意識到自己出現心理問題,但在就診的過程中,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表現和主訴可以發現疾病跡象,並建議患者到心理或精神科就醫。然而,部分患者對此卻存在抗拒心理。“有的癌症患者認為治療心理疾病不是當務之急,有的甚至不認為心理疾病是一種病。有時我提出看心理醫生的建議,患者卻用‘我不是精神病’拒絕。”袁芃遺憾地說。


癌症患者亟需專業心理幫助


醫務人員科普杯水車薪


張波回憶,20多年來,身邊的病友從最初不瞭解、不關注心理健康,到現在會主動學習、討論心理健康問題,並尋求建議和幫助。“在線上或線下的交流互動中,我們如果發現病友可能有心理問題,會建議他們找專業的醫生進行治療。”但是病友間的溝通有限,最終有多少人會接受建議看心理醫生不得而知。她介紹,醫院會不定期舉辦健康講座等科普活動,但是醫護人員的數量和時間畢竟有限,只靠他們做患者科普恐怕杯水車薪。若有更多的專業組織和人員投入到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科普宣傳中,會對癌症患者心理健康有更顯著的幫助。


不良信息瘋狂傳播


某癌症患者互助社交平臺CEO劉文桂介紹,在服務癌症患者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癌症患者會經歷激烈、痛苦的心理掙扎。通過醫學專家的心理紓解,以及其他病友心路歷程的分享,可以幫助癌症患者用豁達的心態接受患病事實,甚至忘掉疾病痛楚,迴歸正常生活。“許多患者反饋心理狀態變好後,治療效果和身體機能也會相應改善。”劉文桂表示,“許多癌症患者會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方式與病友溝通疾病。這雖然會提供非常便捷的幫助,但也會導致良莠不齊的治療信息在各種渠道中瘋狂傳播的後果。因此需要專業的組織、人員對這些治療信息進行及時的核實和更正。”


對於癌症患者通過病友互助尋求幫助乃至治療建議的做法,袁芃提示,“這固然有好的幫助,但也可能會導致患者陷入過多負能量的交流,甚至被病友的治療誤導。” 她建議,患者應儘量迴歸正常的社會生活,若出現心理症狀應及時尋求專業醫務人員的幫助。


全程管理中更易忽視專業心理幫助


不同治療階段設不同目標利走出心理危機


不同治療階段的癌症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疾病認知、心理反應,因此需要幫助患者設立不同治療階段的長期目標、短期目標,並根據疾病進展及時調整治療目標和干預手段,這也有利於引導患者走出心理危機。


袁芃表示,許多臨床醫生只關注對癌症患者治療階段的管理,而忽視了患者在恢復階段的心理健康。對於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家庭支持固然重要,專業的心理幫助同樣重要。她建議,“在治療癌症患者的過程中,臨床醫生要樹立‘治人而不是治病’的觀念。要關注患者整體狀態的變化,對疾病預防、診療和康復進行全程管理,達到既治已病,也治未病的目的。”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寧養院主任劉芳教授建議,“應將疼痛篩查和心理痛苦篩查作為癌症患者護理的常規項目,對患者的軀體疼痛和心理痛苦進行早期識別、干預和預估,根據不同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在多學科治療團隊中納入心理諮詢師、醫務社工、康復師等專業人員,對癌症患者提供治療、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的支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真正以患者為中心,實現醫學人文關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前任主委、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康復科唐麗麗教授表示,“對於有自殺風險的癌症患者,我們會根據不同原因提供專業治療。”譬如,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認知觀念,找回患者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並與醫護人員合作管理患者的臨床症狀(如疼痛、抑鬱等)。對於有經濟困難的患者,則由醫務社工鏈接社會資源為患者提供經濟援助。“對於晚期癌症患者來說,心理關懷和陪伴非常重要。”她強調。


患者、家屬和臨床醫生均需專業指導


劉芳表示,癌症患者在出現軀體症狀,並且感到喪失尊嚴,失去社會角色和生存意義時,自殺的風險特別高。臨床上發現,有的患者家屬雖然認真照顧患者的生活起居,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劉芳提醒,“臨床醫生需要指導患者家屬在照護患者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細節讓患者體會到自己被尊重、被關愛、被需要。”譬如,患者家屬給患者帶來飯菜,最好可以在醫院陪患者一起吃;在為患者打流食時,不僅要按時按量,還要告訴患者開始吃飯以及吃的是什麼,對人體有什麼幫助;幫患者洗完臉後,要按照患者的習慣塗抹護膚品;多陪患者聊天,並討論患者對家人的幫助和支持……


唐麗麗介紹,近十年來,心理社會腫瘤學快速發展,臨床醫生對康復知識的關注度和掌握水平相較十年前已有顯著提高。通過與臨床醫生展開各種多學科合作,在醫患溝通、患者需求、症狀管理、疾病和死亡應對、醫療資源合理應用和醫療決策等方面提供專業幫助。


患癌概率人人平等 心態作用何其重要


“人的一生大概有20次患癌症的機會,應正確對待疾病。對於臨床醫生來說,不僅要治療癌症患者軀體上的疾病,也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保持健康、積極的治療心態,這對癌症患者的預後十分重要!”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梁軍教授表示。


“部分癌症患者在確診時臨床分期早、分型好,但可能術後幾年就復發去世了;而有的患者分期晚、分型差,卻能夠帶病生存很久。其實在治療中,患者的心態發揮著重要作用!”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劉紅教授表示。


她的乳腺癌患者小李是銀行高管,在確診後仍堅持正常工作,而且每次到醫院看病時都打扮得非常漂亮,劉紅曾開玩笑道:“每次來看病,你都像模特一樣美。”在近4年的治療中,小李會非常平靜地與劉紅討論治療方案,甚至在看病時給她展示個人藝術照,並平淡地說,“請幫我挑一張好看的照片,以後作為我的遺像。”


劉紅十分欽佩患者小李的心態,她表示:“臨床醫生經常下基層、做科普,但我逐漸發現需要轉換形式和思路,用更貼心的方式對待癌症患者及其家屬,這樣才能瞭解他們真切的需求,才能把專業的醫學知識真正傳遞給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