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釋義】
孔子說:“我是用知識嗎?不是用知識。有偏執一端的鄙夫來向我問道,我心空其空而如在,不受任何滯掛牽粘,識其兩端而窮竭叩問,令他本心自明罷了。”
【按語】
這裡非常明顯,孔子的學問是境界與方法,而不只是知識。
【大義闡微】
本章進一步明確知識並非學問,由知識轉化為學問是一個由有轉無的過程,是由有形向無形的轉化,有形的知識消融在無形的方法之中,而無形的方法卻在隨應時空的變化創造出與日月同新的有形的知識,這種轉化隨緣應化於人心,運用之妙也是在乎於一心,而此心並非是自我自私之心,而是以天地之心為心,是整體觀下的大我的心,此心絕除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無私無慾,空空如也,所以能夠感應天地之變化,照徹萬物本源,而又能夠應運於時空,常處中庸。
鄙夫者,並不是以人的身份地位的卑賤和高貴來區別的,而是從人的心性境界角度,有的人固執地執著於他所知道的,盲目地排斥打壓乃至踐踏他所不知道的,甚至於強不知以為知,這樣的心性比較頑劣的人,才可以稱為鄙夫。這樣的心性與身份地位無關,有高貴的鄙夫,也有卑賤的賢者,所謂“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這樣的鄙夫,實在是不好調教的,你跟他講道理,他會有比你還多的道理,偏執於一端,自己都沒有辦法自拔,但是,恰由於偏執於一端,就會形成對立,最終將使自己遊離於世界之外,最後受殃的是他自己。
對於這樣的鄙夫,偏執於一己之見,先入為主,實在是不能夠接受不同於自己有限知識的其他觀念,對於這種人,尤其要用化功大法,以無形來對其有形,空空如也,當他找不到所對的時候,自身的另一端就自然顯露出來,這個時候,叩問他的兩端,其中道自然顯現。
在這種極端情勢下,我們也可以驗證,真正的學問並不是知識的累積,不是多能多藝,而是一種空靈的境界,和與這種境界相伴生的方法和法則,這種空靈境界是人突破自己的肉體之身的小我融入到宇宙天地的大我之中,進入到道德的境界的自然結果。這才是孔子的真實學問。
明儒焦竑在他的《焦氏筆乘》裡說:“孔子言己空空無所知,唯叩問者是非之兩端,而盡言之,舍此不能有所加也。蓋孔子自得其本心,見聞識知泯泯絕無寄,故謂之空空,然非離鄙夫問答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