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這幾天,在網上看到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官微發佈了一篇題為的文章:《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二小時後被教委批評刪除。

今年我兒子剛好小升初,作為一個小升初正在等待搖號擇校的六年級學生家長,看到此篇由學校面向家長髮號的自我“掂量”提示,心理說不出難過,“拼爹拼媽”是教育分級的基礎選擇?擇校雙向選擇和“相親”一樣?

01、民辦學校為何急了?

華二在文章中,傲嬌的聲稱有一個“無比強大的家長團隊”,包括教授、法官、企業家、書畫家…...明示了學業上的要求,並貼出了詳細的參考作業實拍,貼出了歷年獲獎的情況。

重點提出華二的春秋遊一直是迪士尼這類地方,每學期要去大劇院看演出,還有一日五餐和靚麗的校服,去國際遊學也都是不菲的開支……文中一再提醒,“適合的都是最好的,勉強的都是煎熬的”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作為小升初家長,在擇校前,不會一點都不瞭解學校信息就盲目參加搖號的。眾所周知初中作為義務教育,即便不做任何考核,學生也會按照戶口劃片等政策被公立學校接收。

對比公立校,民辦校的學費貴的不是一星半點,沒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是不會放棄公立校選擇民辦校的。尤其是上海的民辦學校師資力量和教學水準一直優於公辦校,一向很熱門,堪稱“名校”。

之前的民辦校通過簡歷和麵試等方式,可以唐伯虎點秋香一樣主動權在學校,如今政策超額搖號,民辦就像華二自我比喻為“待字閨中”的大姑娘,等待被選,情急之下發出先發制人亮相“資質匹配”,勸退部分缺少自知之明的家長知難而退。

憂慮生源質量,擔心影響升學“生命線”,毀掉“名校”聲譽,新機“學渣”擠掉“學尖”,這是民辦校在新政搖號政策,情急之下所謂的“口無遮攔”,但實際上,正因為如此不含蓄,暴露出某些民辦校的價值觀趨向。

02、“實話實說”展示價值觀,是“涇渭分明”還是“畫地為牢”?

很多網友評論華二的招生推文,全是大實話,只是說出來比較刺耳,怪家長們“玻璃心”,接受不了階級分明。民辦學校超額搖號政策,就讓教育機構提著掛牌身價展示赤裸裸的價值觀趨向,確實是“實話實說。

但作為教育機構,學校核心價值觀,即為了學生、為了教育、為了社會而深植於學校教職員工心靈深處的精神訴求,是所有成員對學校一切人、事、制度等各方面進行判斷的價值標準,它是一所學校教育哲學的根本,也是凝聚學校全體成員的根本。

  • 圈子要體面?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華二所說的“無比強大的家長團隊”,包括教授、法官、企業家、書畫家......名家名人的家長群實際上在打造“階層圈層”。

表面上是資源共享,實際上暗自“拼爹”,別人的爸爸是國家高科技人才,我家的爸爸只是生意人,不不是企業家,等級不夠不能匹配。

這在各大商學院倒也不足為奇,社交人脈是擇校的首選因素,灌輸給孩子這樣的理念,能確保進了華二的不給家長們進行“社會地位排位”?沒給學校提供“名家名講”演講資源的家長們的孩子好意思在學校裡待著嗎?

  • 經濟要有實力?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民辦校擇校費、學費和各項收費加一起每年10萬+,這是不用宣傳喊價的事實,沒有經濟基礎的家庭不會考慮進民辦校的選擇。

春遊去迪士尼可以肯定是高消費春遊,但是代表最好的春遊嗎?去上海音樂廳、保利大劇院是最好的藝術薰陶方式嗎?一日五餐靚麗的校服,是對學生最好的養育裝飾嗎?

一切用錢堆砌的就是最好的嗎?作為六年級畢業生家長我從小教育孩子“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興趣是技能最好的老師,舒適是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講“名校”對於“家教”完全不同觀念的解釋。

  • 學生能力要配得起師資力量?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華二師資力量和課程配置在魔都都是名校水準,這次著急發聲,也是為了一再強調好的學生才配上的優秀的師資,否則就是資源浪費,雙方受損。

如果以學生偏愛文理科或者課程優勢來提高門檻,畢竟資源有限,掐尖設限是情有可原的。不愛科技的孩子別進來,沒點文學愛好的孩子別來,甚至沒拿過國家獎項設置門檻,也算是區分“優質學生”門檻也能接受。

但“清華復交的老師,代表著一種高度,代表著難度”一般學生匹配不上師資是教學時間,“有教無類”是遙不可及的追求,但至少別用中國最高學府的存在侮辱95%“平庸”學生對象牙塔的純潔嚮往。

  • “涇渭分明”還是“畫地為牢”?

設立華二“完美家長”標準,要求社會資源等硬件匹配,以此來劃分生源的分界線,讓家庭掂量一下自家實力,自知之明首先自我篩選,赤裸裸的劃線圈地。

奢華商圈設立VIP消費見過這條劃線規則,高端俱樂部熟悉這條階層劃線,作為教育機構面對教育對象是青少年,也套用此線,讓人心生寒意,害怕的不只是這條線的“涇渭分明”,畏懼的是線內教育出來的新生代“人才”標準。

一個學校的價值觀,影響著受教育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劃線圈層”表面上篩選優質生源,更是對“圈層”教育下,引導學生個人榮華富貴成為名流各界裡的Vip為主要教育嚮導?成為“人上人”就是終極教育目標?

教育是人創造出來的最快的更新迭代的方法,中國的一大競爭優勢就是中國人極其重視教育,然而教育觀扭曲,陷入狹隘觀念,教出的孩子恐怕是未來幾十年都無法消除的金錢至上,圈層為指導的人生觀的“精英人士”。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狹隘的“教”沒有“育”,偏離教育根本宗旨,把教育侷限於某種制度和劃線中,對於新生代來說就是隱形的“畫地為牢”。

03、作為小升初家長,我們心中的優秀好學校是什麼樣的?

教育資源是否能夠均配是國家教育體制調控的努力和範圍,作為小升初在即的家長,內心對“好學校”的標準,不是趨之若鶩的追捧,更不想攥著銀行卡強憋跨越階級層級。

第一、“一等教育”是樹立信念和良好的價值觀

教育分為三種:

一等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堅定信念和良好價值觀,一念成佛,改寫人生。

二等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習以為慣,受益終生。

三等教育是把很難自學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好的學校是“一等教育”為根基,兼顧做到三等教育。什麼是教育的成功?讓學校的靈魂成為師生的靈魂,學校的精神成為師生的精神,學校的教育價值成為師生的共同追求。

人性、理性、良知、信仰、崇高、尊嚴、使命,這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

我們在仰望孩子們的未來的時候,價值觀是離不開的首要目標,一切教育方法、技術手段的變革,其實都是發生在“術”的層面。作為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堅守“大學之道”,讓真正的讓技術服務於有人的“價值觀”正確的教育,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第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俗教育

《學記》開篇就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也就是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俗靠什麼?靠教育。反過來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化民成俗。不可否認,我們應該促進社會物質財富的豐富,但是如果只關注這些,未來世界是非常危險的。

古代學校考核中有一項“七年視論學取友”,意思是七年相當於今天上初中了,在這個時候能不能談論自己學習的心得?能不能通過討論學問來交朋友?

如今看來,這個要求似乎太高了,但是在古人看來這叫謂之小成,大概就是及格水平。“九年知類通達”不僅要廣泛學習,而且要對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立的、獨到的見解,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

“強立而不返”即不因外界的變化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志向,形成堅定的追求和信仰,這是謂之大成,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不論今天教育手段如何變化,但始終應記得什麼是教育的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學之道是什麼?“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果我們今天的教育不能讓學生變得善良,那今天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實現呢?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第三、“好老師勝過好學校”注重激勵培養“好老師”

經歷過升學的家長都會感觸良多,“好老師勝過好學校”是無奈後的心理安慰,也是“過來人”對於好老師認識的感慨。

之前參加過一次“成長教練”的心理研討,成年人圍坐在一起閉目回憶自己心中的“好老師”形象,大家發現共同標準就是“溫柔”、“樂觀”、“溫暖”、“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一次深度溝通”、“心靈幫助”......

作為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個人心中的“好老師”都不是站在身後鞭策學分的教師,而是曾經在青澀少年,溫暖給予,重視交流的學習陪伴者。

教師的年終評價、工資都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學校管理者的任務時試聽課,統一表格打對勾,這是教育體制下的管理方式,但不妨礙多一項對於更注重德育教育的“好老師”給予獎勵和選培。

“好老師”不僅是溫暖孩子心靈的陪伴者,更可以激發孩子自身學習力,快速找到學習方向的引路者,正向轉化提高學分最優化方式。

正如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校長所說:

“只有那些對知識有獨立見解與領悟的老師,那些能給知識賦予生命色彩和活力的老師,那些與學生分享生活感悟和生活意義的教師,那些不斷激發學生對生活嚮往與自信的教師,那些對未來社會和人生充滿希望的老師,才是未來最需要的老師,也是學生喜歡和崇拜的老師。”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寫在最後

教育的大環境不是靠個人想象化的去構建的,但作為家長,力所能及的提高家庭教育理念,供給孩子更高水準的素養培土是義不容辭的教育基礎。

作為家庭單位,對學校一直是充滿敬仰和希望的情懷,感謝國家給與越來越公平的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衷心希望學校作為育人機構,能夠以人為本,以德服人。作為畢業生家長,非常清晰有優質勢必涉及競爭,只希望競爭的規則不要偏離教育本心。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