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第一次见溥仪,算尽千机终因一个疏漏,在紫禁城白转了俩钟头

话说,有一年溥仪心血来潮,不知哪根筋儿错乱,给白话文倡导者胡适打了个电话。原本溥仪只是觉得新奇好玩儿,对这件事也没太过在意。

在这通长达30秒的电话里,溥仪可能提及了见面之类的话。撂下电话之后,溥仪便把这回事儿给忘了。

谁成想,胡适这家伙真的是“实在”,皇帝不过说了一句客套话,他就给当了真。

为了去觐见他口中的“中国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胡适足足做了两个星期的准备。从称呼、衣着、礼仪、再到行为规范等等各方面,事无巨细。

1922年6月7日,准备了半个月的胡适,终于西装革履地来到了紫禁城大门口。胡适原本以为自己来紫禁城拜访的事情,已经告诉溥仪,溥仪就会传旨给门口站岗的护军的。

然而,门口的这些护军对此事表示全然不知,这可急坏了胡适。

胡适第一次见溥仪,算尽千机终因一个疏漏,在紫禁城白转了俩钟头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护军,这些士兵身负守护皇城的重任,又岂是随便哪个人可以平白无故进去的?没有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不敢擅作主张。胡适赶紧跑回去给庄士敦打了个电话,并请他帮自己进去禀告一下。

庄士敦是谁呀?人家可是帝师,还是来自英国的帝师!就连皇上见了,也要给三分薄面的。在庄士敦的帮助下,胡适被一名小太监给领进了宫里。

小太监带着胡适左拐右拐,走了约摸两刻钟,愣是没走到皇帝的居所。胡适这是第一次来紫禁城啊,虽然他对宫里的各项规范了如指掌,可是内里的门道,他却一概不知。

所谓内里的门道,指的是太监们的“敲竹杠”,说白了就是如果有城外来的臣子想要进城办事,太监们就会向他们收钱。你想啊,紫禁城那么大,规矩繁多等级森严,随便走错了地方,就有可能掉脑袋。

这些臣子有几个对紫禁城熟悉的?想要快准狠的抵达目的地,只能靠太监。太监们帮他们的忙,那可不是白忙活,不给钱就等着下一次被穿小鞋吧。

当然了,能被太监们套路的,只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角色,或者是在皇帝那里说不上话的中高级角色。至于那些大角色,一则不需要太监们领路,二则太监们也不敢敲他门竹杠。

胡适跟着小太监在紫禁城里转啊转的,太监都提示他好几回了,胡适愣是没反应过来。

胡适第一次见溥仪,算尽千机终因一个疏漏,在紫禁城白转了俩钟头

最后,这位小太监可能也是着急了,就对胡适喊道:“咱们这苦地方,还要托这位爷的福,多恩典!”胡适一听这话,立马反应过来了,原来是遇到“敲竹杠”的了。于是,他假装惊慌失措的样子,向这位小太监回道:“小生出来匆忙,身上分文未有,要不下次一起补?”

一听胡适这话,小太监立马翻了脸,鼻子朝天一撅,扭头走了。把胡适一个人晾在那里,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想自己个儿去找皇帝,这么大的紫禁城,他上哪儿找去?

想到这里,胡适立马一路小跑追上了太监,又是道歉又是赔笑脸,最后还把身上带来的十块大洋偷偷塞给他。这位小太监这才转怒为喜,带着胡适去觐见皇帝。

只是一个小小的太监,何以对大文豪“胡适”如此傲慢?

太监们常年生活在皇宫里,对于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知,更别提什么胡适、温适。对他们来说,给钱就让你“适”,否则就让你“不适”!

他们面对的人,除了和自己一样地位低下的宫女,就是站在帝国顶端的王公贵族。每天生活在这种地方,不仅要受同行(老太监)欺负,如果在伺候主子的过程中犯了错,非打即骂甚至掉脑袋。

这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刺激,加之“根”本已无,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心理崩溃。大清国亡了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少许的缓解,因为即便是“皇帝”也不可以随便杀人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太监变得心理畸形。

胡适第一次见溥仪,算尽千机终因一个疏漏,在紫禁城白转了俩钟头

另一方面,能进宫当太监的,几乎都是地位极其低下的人。而进宫办事的人,怎么不得是一方大员?能为难他们,至少能给太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呢,那个小太监带着胡适一进宫就开始瞎转,其实也是在给他一个下马威。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监都自宫了,哪儿还能有什么“后”呢?古代社会有偏偏十分重视孝悌,太监们无后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孝。出了紫禁城,他们就是上社会最底层的存在,任由别人欺负和压榨。

唉!同是被逼迫,何苦五十步笑一百步?

太监们自然是伺候人的,胡适就不伺候人了吗?王公贵族就不伺候人了吗?皇帝还要对着洋人舔着脸呢,大清国还有谁不是“太监”?不过是总管和刚阉的区别罢了。既然大家都是太监,又何必相互为难?

正因为太监是最底层的存在,往往连自己的尊严都保不住,才促使他们更加急迫地想要获得“尊严”。

获得尊严的途经嘛,和其他人一样:要么有钱,要么有地位,要么有能力。比如说胡适,他就是靠着先进的脑瓜子获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能力获得别人尊重的太监,纵观中国古代史,也就那么几位:司马迁、郑和、蔡伦等等。更多情况下,太监们则是通过钱和地位来获得这种尊重的。

胡适第一次见溥仪,算尽千机终因一个疏漏,在紫禁城白转了俩钟头

紫禁城作为大清国的都城,这里住着帝国至高无上的男人,以及无数地位最卑贱的“男人”。皇帝的旨意需要通过太监们去传达;想要觐见皇帝的人,也必须通过太监们来引荐。

如此一来,最尊崇的人和最卑贱的人之间,就存在了一个权力真空地带。那些来紫禁城觐见皇帝的人,就会有很大的可能被吃回扣。更可气的是,这些大臣明知被敲了竹杠,见到皇帝之后还不敢揭发。

地位和尊严往往都是成正比的。那些最接近皇帝的太监,永远不知道下一刻的自己,到底会不会被翻脸的皇帝杀死。可即便他们无权无职,也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找他们办事。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小太监有什么能耐去讹诈胡适?不过是因为在紫禁城,借着皇帝的威风,使他有所仰仗罢了。真要出了宫门,胡适得给他两个大嘴巴才行。

清末有一个大太监,名叫李莲英,他本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仗着慈禧的恩威,他可没少为自己敛财,慈禧死后,李莲英也被逐出宫门。当年风光无两的他,终于也在一个夜里,被仇人给砍了脑袋。

李莲英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这名小太监的最终归属罢了。

太监们出身卑微、没有后人,年老之际终将被逐出宫门。此后,他们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也没有人会收留他们。他们若是没有攒够养老钱,就会被饿死街头。

为了自己老的时候能有一口饭吃,他们才会近乎痴狂地对钱有一种莫名的渴望。

唉!得亏太监们都没有后人啊。否则,他们若是把这些非法收入通过一定的渠道,转入后人的名下,然后再把后人移居到别的国家。那么,他们的非法收入就被洗白啦!自己苦点没什么,后人能为他散枝扩叶就行啦!

太监之所以成为太监,是让他们绝了一个念想:就算贪财,够自己余生所用就行,多了也是浪费。溥仪身边的太监总管张谦和就不懂这个理,后来他的结局也是挺惨的…

这个世界总也少不了太监,即便没了生理上的太监,心理上的太监却无处不在。

胡适第一次见溥仪,算尽千机终因一个疏漏,在紫禁城白转了俩钟头

话说有一年啊,“胡适”去*宫参观,又碰见了这个“小太监”。“小太监”理直气壮地对胡适说:“皇帝有令,今天*宫要接待外国友人,想进去得掏500块钱,否则赶紧滚蛋。”

胡适转头看了看后面3000人的长队,心想:不过是个看门的小太监罢了,不和他一般见识。然后捏了捏自己的钱包,好不容易排到这里,还是进去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