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艱辛背後,是中國科技公司的新挑戰

5 月 21 日上午,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在深圳接受了國內外媒體的採訪。他正面回應了目前華為面臨的挑戰,也講了自己對這件事的一些思考。

華為艱辛背後,是中國科技公司的新挑戰


我做科技媒體 20 多年,雖然有過和任正非的簡單交流,但一直沒有機會單獨採訪到任正非,一直是個很大的遺憾。

他在過去將近 20 年的時間裡,幾乎不接受外部專訪。不過最近這兩年,任正非算是把以前「欠」的採訪全補上了。

美國政府打壓華為,是對華為的嚴峻考驗。任正非在這個艱難時刻的頻繁發聲,幾乎獨挑了華為公眾溝通的大梁,我相信他有過很深入的思考。

他顯然知道這不是一般的商業競爭級別的溝通問題,這件事對於華為、甚至對於中國科技企業來說,都是個從未面對過的考驗,這時候需要思考,需要智慧,需要耐心。

很多時候,這些東西需要年齡和閱歷,現在的華為確實很需要他。

把討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最近這次中國媒體的群訪中,任正非有一些特別值得關注的觀點,我們不妨先來看看。

首先是講了這件事不要罵錯了人。

任正非表示,「我們一年前就受到美國實體管制了,大家要罵就罵美國政客,這件事不關美國企業什麼事情。」甚至是在談到谷歌時,他說,谷歌是一家好公司,是一個高度負責任的公司。谷歌和華為也在討論應對方案怎麼做。

然後任正非很明確地反對把科技導向民族主義。

任正非說,目前對華為有兩種情緒,一種是鮮明的愛國主義支持華為,一種是認為華為綁架了全社會的愛國情緒。「如果認為不買華為就是不愛國,那我們孩子就是不愛國,因為他們也用蘋果產品。千萬不能煽情,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種東西。」

「餘承東總說老闆不為我們宣傳。我們制止他們瞎喊口號,不要煽動民族情緒。」

「我們家人現在還在用蘋果手機,蘋果的生態很好,家人出國我還送他們蘋果電腦,不能狹隘地認為愛華為就愛華為手機。」

另外,任正非也非常認真地在引導外界,不要把中國科技發展引向「孤立主義」。

他說,「目前這種形勢,我們確實會受到影響,但也能刺激中國踏踏實實發展電子工業。但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全球尋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抱這個世界,依靠全球創新?」

任正非在採訪中看似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平凡語言說的卻是很深度的思考,以及一套完整的世界觀體系。

他努力在引導外部形成統一的共識,甚至是以講道理的方式,化解一些他覺得不正確的潛在社會情緒。

可能一些企業會喜歡烏合之眾,並利用烏合之眾的情緒來引導輿論。但優秀的公司卻必定要去推動社會思維的進步,並以進步的思維去保護和助推自己的價值創造。

這麼做是一種對規律的深層理解。因為面對烏合之眾,總有人可以更簡單更無底線地超越你,而開啟民智,面對獨立思考的人,別人只有真的比你更好才有機會贏得競爭。這給了你更公平的機會去做到更好。

任正非面對空前的社會輿論優勢而繼續講道理,統一對問題的合理認知,堅決不佔便宜,就是因為他看問題更加本質和長期。

我們到底需要支持華為的是什麼?

看到任正非這些親力親為的溝通,我們點贊之餘還是應該有些更深度的思考。

思考我們真正要去支持華為的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對華為最好的支持,是對這場考驗的本質形成共識——不因情緒滑向科技民族主義的小池塘,而因理性通往對中國科技企業未來發展的統一理解。

華為這次的經歷,起到了一個警鐘的作用。任正非的戰略眼光和華為組織的韌性,則是在為中國科技產業對歷史慣性的覺醒贏得時間。

我們現在需要重新睜眼看到未來在走向對世界創造更大價值的進程上,還有哪些不應該幻想和忽視的東西。

很多人都看到了這會深刻改變未來全球供應鏈格局,也看到了會改變中國的基礎研發和科技基礎產業的資源狀況。

但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容易被忽視,那就是重新思考中國科技商業對於世界、甚至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和使命。

說得接地氣一些,那就是我們發展好了,我們變成世界級公司了,跟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正向的關係?大家為什麼信賴我們?大家會有什麼收益?

華為艱辛背後,是中國科技公司的新挑戰


我詳細看過任正非過去一年所有的對外訪談,他一直在強調的就是「華為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以更好的通訊技術推動每一個人、國家、地區更好的發展」。

這是這家不上市、不拿投資的企業終極的夢想和目標。

因為這樣的使命設定,所以華為面對競爭看到的都是縱向的「競」——也就是追求做到更好,並客觀評判。比如蘋果做得好就要承認,但自己 5G 領先也毫不客氣,信心滿滿,這些都不會用民族主義或者其他手段去橫向地「爭」。

同時華為很在意與產業上下游的生態關係,講了很多要讓合作伙伴有收益,要開放地用全球化的技術、而不是孤立主義地吃獨食,甚至還替 Google 和芯片企業辯護,認為他們沒有欺負華為,斷供是遵守當地法律,是可以理解的決定。

這一切都是在闡述華為的發展與整個世界的正向關係,只有把這些東西講給全世界,才能讓自己處在一個更加透明和安全的發展環境之中。

美國這次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壓制,我們先放下一些國家戰略上的原因(雖然這是根本原因),本質上確實帶來了一次全球範圍的思想大辯論。

本屆美國政府選擇的論點是「不存在人類發展的共識和統一夢想,國家優先,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科技和商業都遵從這個利益的發展。」

美國對於中國科技企業所有設置的懷疑和不信任,都是基於自己這個底層邏輯的推演,因為自己這麼理解,所以假設所有國家和企業也會這樣理解。

其實這件事 BUG 很大,不僅與美國社會過去的普世主張有背離,也對很多美國本土科技公司倡導多年的使命(mission)有重大沖突。

而中國企業要面對這個邏輯帶來的挑戰,唯一正確的方式是顛覆這個基礎邏輯,回到原本全球已經有共識和期待的「思想高地」上去。

這時候一些最優秀的中國企業,有機會樹立和捍衛的,是「不應該存在狹隘的科技民族主義,科技商業競爭的最終目標不是國家和民族的優勝,而是以全球化方式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畢竟一個人類的大文明也好,一個商業組織的小文明也罷,終極追求中不能只有民族、國家而沒有相互依存的世界。

只有這樣的思考和表達,特別是未來在經營發展中更嚴謹、持續、不動搖的踐行,才能讓中國企業的發展與世界有更正向的關聯,也讓整個商業和科技生態向我們最終靠攏,創造更有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良好環境。

這不是一種「溝通技法」,因為技法都是功利主義的,扛不住誘惑和艱難。只有真正對長期必然規律的理解與遵守,才是有意義的。

科技商業領域,長期來看一個商業組織甚至是一個經濟體的價值高度,絕不只是一場份額和利潤的競爭,而是世界觀、生態、方法論的「物競天擇」,這有其必然性的規律。

在這個問題上,理解任正非的思考,也影響我們自己的思考,這才是對華為最大的支持。

這場「思想辯論」將會持續很多年,而靠一個華為是不夠的,沒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形成共識並一起推動,一個華為永遠是特例。沒有更多站在這個高度思考問題和創造價值的中國企業,以及不斷進步的中國社會思想,不管華為自己多麼勤奮和走得多遠,都永遠會揹負對全世界沉重的信任負擔和溝通成本。

只有思想上的勝利才是終極勝利

華為艱辛背後,是中國科技公司的新挑戰


寫到最後,我自己也知道這是一篇其實沒有多大用的文章。因為絕大部分的企業家,即便認同這些觀點,在商業競爭的艱難和複雜面前,也很難如此堅定地踐行。客觀的事實是,對於絕大多數公司,專注務實對於生存是無比重要的,只有到了一定階段的企業,有些務虛的重要性才會被喚醒。

客觀地說,任正非的思想到達了這樣的高度,華為上上下下每個業務、每個人都在完美踐行這樣的思想嗎?我覺得也未必。

華為自身還有很多可以在這個方向上進步的的地方,比如更加地開放和更多的溝通,進一步推動自身周邊和上下良性生態的建立,把戰鬥文化轉換成普世可以理解的追求……

這些進程我相信隨著任正非的對外溝通,會成為更確定的方向,進而有機會更全面滲透到華為未來的行動中。

中國科技商業領域過去幾十年高速的發展,受惠於商業思想的「務實」,但今天一些商業組織個體已經相當強大,新生代的企業家們也有機會甩開在以前的社會歷史階段中形成的舊商業思想和方法論。

中國有著世界 1/5 的人口,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這給了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創造更大價值的機會,這個時候「世界觀和使命」的「務虛」問題,其實正在越來越重要,華為也依舊在這歷程之中。

正確的思考方向不意味著艱難時世的縮短,只意味著面對漫長的艱難,堅持變得更加有意義。

我相信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完成這個蛻變,但他們將是中國科技商業的未來「燈塔」,也有機會成為世界和文明進步的新推動力。

當我們的企業上市速度不斷刷新紀錄,業績增長不斷領跑全球商業界之後,這件事聽起來似乎更值得去挑戰下。

對走在前面的華為,這就是最好的支持。

華為艱辛背後,是中國科技公司的新挑戰

微信掃一掃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