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有人说我们对传统艺术(如京剧)没有本应具有的骄傲?

yangyiyi3466


中国的“京剧”、“国画”、“中医”被国际公认的中国三大“国粹”。

“国粹”之一京剧,追根溯源,得从1790年说起。

1790年是乾隆五十五年。这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为“八十万寿”,征集全国各地的著名戏曲班社到北京演戏庆祝。南方著名的“徽戏班”——“三庆徽”也由名旦高朗亭率领进京。“万寿”以后,四大徽斑——“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就留京献艺了。

“徽戏”是我国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历史悠久、有文有武、颇受当时各阶层的人们所欢迎的剧种。自从徽戏留在北京后,它在北京戏曲界就逐渐地占了领先地位。

1828年(清道光八年)有些湖北“汉调”艺人来京,参加“徽戏班”合作演出。“徽”、“汉”两个剧种都是以“二黄”、“西皮”两种腔调为主,同属于“皮黄”声腔系统,有着血缘关系。这两个剧种在合作演出中相互借鉴,不断创新,在北京群众的语言影响下,久而久之,与“徽”、“汉”两调的“皮黄腔”有了差异,当时的观众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为“京调”。

以后,“京调”又不断地兼收并蓄,增加了新的营养,接受了“昆曲”、“秦腔””的“唱”、“做”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不少民间曲调,逐渐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以演唱“西皮”、“二黄”为主的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一枝最绚丽、最鲜艳的花朵。它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致,流行最广说,观众最普遍,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因为它是由几个地方戏曲演变形成的,所以,尽管它名叫“京剧”,但不能说它是“北京地方戏”。

京剧的名称,曾几经变化:清未、民初叫“京剧”。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度被称为“国剧”。当时的名演员梅兰芳、程砚秋等在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北成立了一个京剧艺术研究机构,就叫“国剧学会”。该学会出版的期刊,就取名为“国剧画报”。另外,著名武生杨小楼也曾被誉为“国剧宗师”。

三十年代,“话剧”和“文明戏”兴起,京剧又改称为“旧剧”。

四十年代前后,北京改称“北平”时,有一个时期京剧还叫过“平剧”。陜北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京剧院,当时就叫“延安平剧院”。

建国后,新中国在北京建都,这才又叫“京剧”。

京剧不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全国各地,而且还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梅兰芳1919年访日、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三次出国,他那精湛的表演艺术给国外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砚秋1932年访欧,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在瑞士还举行了“艺术座谈”,使一些国際友人对中国京剧艺术得到一些了解。

建国以后,中国京剧代表团多次出国,先后到日本、欧洲、美国、拉美、非洲等地作访问演出,把我国富有民族色彩的京剧艺术,介绍给更多的国际友人。

有国际影响的京剧和“国画、“中医””同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为国内外人士所公认。

谈京剧的发展,不能不讲讲京剧的流派。京剧形成之前,各个地方戏曲多以旦行演员为主。京剧形成的初期,北京剧坛就以生行演员为主了。

清道光、咸丰年间,在第一代的京剧演员中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程长庚是“三庆班”的首席老生。嗓音高宽响亮,“昆曲”、“皮黄”全能,在表演上“声”、“情”交融。

余三胜原演“汉戏”,改“京剧”后,为“春台班”的头牌老生,擅长唱“花腔”,独树一帜。

张二奎是“四喜班”的老生主演。“唱”、“念”惯用京字,嗓宽亮,擅长唱挺抜激越的高腔,时称“奎派”。

“程”、“余”、“张”在北京剧坛称雄一时,各有特长,形成了“徽”、“汉”、“京”三大艺术流派。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第二代的演员中又出现了“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他们的表演也各有特点,形成了“谭派”、“汪派”、“孙派”。

同时期,在武生行中也形成了流派,那就是“杨派”(杨月楼)、“俞派”(俞菊笙)、“黄派”(黄月山)、“李派”(李春来)。

民国以来,四大名旦崛起,旦行声势浩大,排新戏,挂头牌,各展所长。单从“唱”上讲:

梅兰芳嗓音纯正宽亮,唱腔刚柔相济;程砚秋嗓音柔韧圆润,唱腔闷而挺抜;尚小云嗓音清脆响亮,唱腔刚多于柔;荀慧生嗓音甜中带媚,唱腔柔多于刚。四大名旦都受过名旦王瑶卿的指教,他们的演唱从音色到旋律各具风格,形成了“梅”、“程”、“尚”、“荀”四大流派。

另外,还有以“念”、“做”表演著称于时的名花旦于连泉(艺名“小翠花”),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形成了“小派”。

在四大名旦的艺术流派形成前后,老生行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流派。在“无生不学谭”的形势下,许多著名老生在学“谭”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特长,又形成了“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和学习刘鸿升有所发展的“高派”(高庆奎)、学习余叔岩有所创新的“杨派”(杨宝森)。

武生行在学“俞”(俞菊生)的基础上,分出了“杨派”(杨小楼)和“尚派”(尚和玉)两大流派。

花脸行中也形成了“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和“钱派”(钱金福)。

建国后,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如火如荼。花脸中“裘派”(裘盛戎)是比较突出的流派,从京剧界流传的“无旦不荀,无净不裘”的说法,可见学“荀”、学“裘”的演员是比较多的。

京剧中,什么叫”行当”?“行当”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应该由哪一行演员来扮演。

“行当”,在中国戏曲中由来已久,元朝的剧目中就有了“行当”的划分。

“行当”在京剧里,是经过几次演变的。从分行上讲,现在和过去也不完全相同了。

最早是分十行角色——“生”、“旦”、“净”、“未”、“丑”、“副”、“外”、“杂”、“武”、“流”。

“生”、“未”、“外”所扮演的绝大部分是挂胡子的男性人物。从胡子的颜色上来划分,一般是这样:“生”挂黑髯;“未”挂苍髯,有时挂不分绺的“满”髯,或比“满”短一些的“二绦髯”;“外”就挂白髯了。

“旦”扮演的都是女性人物。

“净”扮演的虽然也是男性,但多是一些性格爽朗、举止粗犷的人物,特征是面部要勾画花脸。

“丑”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些幽默、滑稽、活泼、机智的男性人物。但有时也扮那些阴险、狡诈的角色,特征是在鼻梁上勾白粉。

“副”就是“二路”角色,哪行都有。

“杂”是扮演旗牌、锣夫、报子、车夫、伞夫、船夫之类的“行当”。

“武”就是“武行”,扮演“上、下手”(过去,舞台上正面人物带的兵卒叫“上手”;反面人物带的兵卒叫“下手”)和“英雄”(即反面人物的附庸或打手)之类的角色。

“流”指的是“流行”。凡扮演举旗的“龙套”和徒手的“文堂”(即兵丁、侍从之类的人物),都属于这一行。

在称十行角色的晚些时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十行角色是“生旦净未丑,斤斗上下手”。“斤斗行”和“上下手”都是武行”,这种说法不是“十行”,实际是“六行”。

京剧界在被称为“梨园行”的时候,“梨园公会”把所属的演职员分为“七行”“七科”。

”七行”是“生”、“旦”、“净”、“未”、“丑”、“武行”和“流行”。

“七科”是“音乐科”、“服装科”、“容妆科”、“容帽科”、“剧通科”、“交通科”和“经励科”(建国后,各剧团健全了工作制度,“七科”就废除了)。

最后,“行当”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把“未”也并入了“生行”。不过,各行还有细的分工。


文藻巧翁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以快节奏为主旋律倾向越发明显,无论是科技、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现今互联网、高速公路铁路、5G、快餐、快递等等无不体现“快"字!

时代节奏变了,传统的东西难以合拍。记得我八十年代在剧院工作看了不少戏,曾经问过老演员“那个半天不说不唱,戏台上就他一个人慢慢悠悠转大圈,还不时做个造型的人在干嘛?"老演员回答那个叫“戏霸",呃!让他一个人霸着戏台转来转去的自我陶醉,下边的观众不早睡着了吗?观众也不都是我说的那样,台下老戏迷的包座,人到不到都得留着,常见老戏迷们如痴如醉、摇头晃脑的欣赏着。而小孩子则坐不住到处乱串,乱喊乱叫!老人喜欢慢节奏,年青人喜欢快节奏,流行迪士科舞那阵子,青年人那个狂劲和老年人的烦燥形成鲜明对比,八十年代末,各种地方戏曲一下子集体消失了,连老演员自己也说:"这些都是老棺材瓤子了,该退了!"

曾经让我们骄傲的国粹成为历史!应该清楚:现今时代的脉搏就是一个“快"字!


水云阁主人


对于这个传统艺术(京剧)确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也不是什么国粹,也谈不上什么国椊。

京剧只是解放后,在中国当时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寻找有文化的东西。然后把它归纳起来,集合为国家的民族的东西。

当时其实有很多剧种,在全国各地都有。都是解放前的私人戏班。像湖北的汉剧。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京剧也是在汉剧的基础上发展脱胎出来的。

因为当时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除了电影没有什么。当时主管文化的江青,就在京剧的领域里,把几个好的京剧定为样板。就是后来的样板戏了。

因为当时在全国看来,唱京剧的人比其它剧种的人多。所以就比较吃香。也就是当时是江青的领导。于是京剧就堂而皇之的成了所有剧种的领头羊。京剧就是这样被热捧起来的。的确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如果换个剧种,不论什么剧种,只要对它研究、改良一下。其结果也是和京剧一样的。

说穿了,就是个娛乐消遣的东西。又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只是把京剧神话了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