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麼樣通過大化改新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

四十五度歷史


七世紀前的日本,處於部落文明、奴隸制為主流的皇權社會。這段時間裡,日本貴族階級以及地主對百姓的肆意搜刮,為了利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大量百姓破井離鄉,奴隸主享受大量資源,國家無法對中央的大貴族,地方的豪強地主以及奴隸主進行有效的制約,這就導致日本國內的政治中心悄悄從天皇移向有權有勢的大貴族,這其中的代表就是物部氏和蘇我氏。

作為掌握日本政治經濟的貴族物部氏,在被蘇我氏取代後,國家的秩序運轉就體現出了以壓榨奴隸和部民,貴族的田莊面積更大,皇室擁有的屯倉就顯得非常少,而且土地貧瘠。在貴族佔領大量富饒的土地後,他們用金錢買來一大批奴隸,以高強度的勞動而壓榨他們,並且不會給他們留下任何多餘資源,勞動而來的資源一部分由地主上交國稅,另一部分充當皇室的俸祿,從而,坐享其成的地主和貴族們過著驕橫跋扈、一家獨大的生活。

作為皇室的天皇,迫切需要一支力量,來援助他打敗貴族蘇我氏,並取得全國的領導權。中臣鐮足就是皇權的堅定支持者,他擊敗大貴族蘇我入鹿,使天皇再次回到日本的政治中心。

這裡值得說的一點就是,在大化改新前,日本並沒有“日本”國家這個概念,只有大和國,這個發源於日本本州島部落的名稱,在日本立國名之後,日本正式以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存在,這為日本欲模仿中國隋唐的國家制度提供了樣板,開啟大化改新富國強民的政策。

日本孝德天皇早年在攻讀中國曆代王朝的史書中瞭解到,中國的封建皇權制度是中國王朝能屹立於東亞的奠基石,日本欲強大富強,就必須建立以天皇為中央的集權國家,貴族應是輔佐皇帝的臣民,而百姓應是為國家創造資源的合法公民,軍隊必須效勞於天皇,服務於國家。在這種以中國為模板準備在日本實施大變革的孝德天皇的倡導下,一大批遣唐使遠渡海洋,從大唐長安學習先進文化和制度。這裡不得不提出一點,在唐日白江口之戰中,唐羅聯軍大敗日本和百濟,這也是使得日本在日後能安分守己,變革自強的重要因素。

政治上

日本學習中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並結合自身國情,創立八省百官,集中央集權於一身,加強皇權。地方上行政的劃分,模仿唐朝州縣制度,創立國、郡、裡,各個地方都有行政長官,並配備有監察官。這樣的劃分,代替原來日本模糊的地方區域劃分,錯綜的地域劃分,導致經常有地主兼併土地的戰亂髮生,百姓沒有戶口,大量外逃讓日本人丁銳減。明確的行政劃分制度,讓地主階級無法跨越他的領地,更無法與其他勢力結盟,並且,政府對一些越來世襲制的階級採取廢除制度,這一切改革,都使日本向著封建化的方向邁進,皇帝的權利加大,越來越多的藩族勢力效忠皇室。百姓獲得國家公民的合法權益,可直接向國家納稅,人身自由獲得極大解放。百姓在國家的戶口名冊上登記,使無數的流民有了歸屬感,這是國家中央集權形成了一個重要體現。

經濟上

國家不再向貴族階級分發土地,把大量地主、豪強自己貴族土地劃歸國有。部民制度是地主向農民壓榨的生產製度,國家在改新後將這一制度廢除,有效維護了農民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國家國庫在改革後收入大幅提高。班田收授法的頒佈,把貴族和地主的土地收歸國有,這是中央集權在經濟方面的一個重要體現。之後的租庸調製度,更加使生產關係細分化,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提高了百姓生產的積極性。

教育上

國家在教育方面更是下了血本,國庫的收入一大部分用於教育投資,日本引進唐朝豐富的國學經典,大量珍貴的寶藏文學被日本遣唐使從唐朝首都長安傳入進來。日本教育體制更加完善,一首首唐詩被日本文人朗朗上口的朗誦,使一派文學風在日本盛行,日本已經開始慢慢蛻變以前奴隸制的野蠻思想,在先進的文學薰陶下文明前進了一大步。大量佛學通過印度傳入中國,再傳到朝鮮半島,進而傳入日本本土,日本修築大量寺院以崇拜佛教。

總結

大化改新後的日本,國內整體風貌煥然一新,國力蒸蒸日上。在研究大化改新時,我們會發現,日本在學習中國隋唐文化時,並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與本國國情相結合,並進行了改變,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大化改新後,日本已經開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悄悄邁進。


國際探聞


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首先,公元5世紀的日本,有一個較大的政權是大和國,這個政權已經統一了日本的大部,它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在大和整個的擴張過程中,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大部分,前者屬於皇室,後者屬於貴族。人民也被分為奴隸和部民,奴隸參加家庭勞動,部民參加社會勞動。部民可以被隨意贈送或殺害,和奴隸沒有多大分別。奴隸和部民約佔日本人口的一半多。在貴族和部民之間還有大量平民,平民的社會地位和處境時刻都有淪為部民的危險。

孝德天皇

大和政權統一全國後,一些大貴族為了獲取更大利益開始互相爭鬥,中小貴族也瘋狂兼併土地,剝削部民和平民,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公元6世紀,日本整個社會狀態混亂,統治者開始尋求更好的統治方法以取代部民制。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在革新派的擁戴下繼位,新政權學習我國隋唐的年號制度,建元大化。次年,頒佈《改新詔令》,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一從經濟上 參照隋唐的土地制度,廢止土地私有和部民制,建立起封建的土地國有制。二政治上 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確定天皇制的中央集權。三軍事上 把所有軍隊統一歸中央指揮。

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催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形成,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國家發展的方向。日本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穩定。自此日本逐漸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我是小魚,希望和您一起分享交流歷史故事。關注我下期會有更精彩的內容


小魚讀史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會政治變革,通過班田收授法,將氏姓奴隸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增加了國有土地。

土地班給農民,徵收租庸調的國稅,國家與農民的關係是地主國家對農民的剝削關係,從而削弱了舊貴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改新後,階級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班田農民從口分田收穫,政府採取戶籍、計帳等方法,將農民緊縛在土地上。農民有生產資料,雖受超經濟強制和剝削,人身不自由,但仍有人格,表明其已屬封建農民。  

改新後在封建土地國有制下,生產者主要是班田農民,奴婢只起輔助作用,數目大減。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後,農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改變,生產積極性提高,7、8 世紀時,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國民經濟逐步轉向繁榮。但班田制實施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土地所有者階級的形成。班田農民所分得土地的收穫往往不抵一家人的口糧,仍不得不租佃公田,在苛重的徭役捐稅下,常常陷入破產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