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华罗庚先生,当代数学殿堂上的巨星,多数国人都如雷贯耳吧!前些年,某门户网站作调查:“你最喜欢的中国数学家”,他独占鳌头,其次才是陈景润。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华罗庚,1910—1985,生于江苏金坛

确实,华先生不只是成就更高,其生命阅历也当比陈景润更传奇、更励志的:他1910年生在江苏金坛一户清贫之家,父母只是在镇上经营一爿丝绸店的平民,想上学都交不起学费,以至于小学都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帮衬杂务。而且,还感染了瘟疫,卧床半年后,命虽保住却也从此不良于行,落下腿疾。

华先生开挂之处在于,自小脑里就像装了台计算器,一心要研究数学。其父不支持他,甚至发怒到烧书,可就是这么一个10来岁的小孩,不顾衣食短缺,无惧残躯疼痛,忍受父母诟骂,竟很快自学完《微积分》等专业数学课程。20岁那年,他发表名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发轰动,这位小学都未毕业的年轻人,受举荐进入清华大学任教,从此预流于学术中心。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当时清华大学

可以说,“像华罗庚一样学好数学”一类的口号,感召并影响了几代中国学子。而在我过去印象中,华先生也始终都是诚笃君子、淡泊书生的“人设”。

最近,翻到华罗庚昔日爱徒徐利治一篇题为《我所知道的华罗庚与陈省身》的访谈,才意识到往日看法,似有不少偏差。华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尤其是在同行眼中,是有很多负面评价的。换句话说,华老在圈内口碑并非很好。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徐利治,1920-2019

那篇口述文章,访谈时间为2006年10月2日,作者徐利治老先生,彼时也已是86高龄。他自身,也是数学界的老前辈了,其渐进分析、逼近论诸研究,在国际都素有盛誉,早就1985年就斩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殊荣。直到2019年3月份,他才溘然长逝。

论资排辈,华罗庚是他恩师。1940年代,他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华罗庚先生就很器重,耳提面命,受教深矣,留下许多往来书信。1951年,他从剑桥大学归国,任清华数学系副教授,也是华先生费心张罗的结果——按时人意见,他正宗“华系”嫡传。他与华先生交游很密知之甚稔,言辞满是尊敬与感激,不存在反戈或“黑”老师的动机。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抗战期间,华罗庚一家在昆明

但是,在晚年这篇访谈中,他还是直言无隐地,透露了华罗庚先生为人不太“伟岸”的一些遗憾,也讲了华罗庚与陈省身等学术同仁间不少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之事,事涉弹射臧否,但笔调还是很平情客观的。他是不顾流俗,不为师者讳。

作者的用心,并非揭黑幕、曝隐私、抖峭刻,似有意反思中国学术界,即便是数学圈这等高冷领域,也都普遍存在“文人相轻”的恶现象。

华罗庚与陈省身,号称当代华人数学“双子星座”,都在30岁左右干出了世界水平的成就。华先生日后,更是成为大陆学术界一大红人,乃至文化符号。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陈省身,1911~2004,祖籍浙江嘉兴,后往美国

徐利治眼中的华罗庚,极端勤奋,也乐于扶植后辈,家国情怀浓烈,可说其为人3大闪光点。他说,每次去华家,都能看到老师正伏在饭桌上作研究,似是刚吃完饭就投入了工作,无有懈怠。这种探访,每次都是随机的,不存在“作秀”。

华罗庚识才、容才、惜才, 对晚辈很好,总尽力提携,比如对他就不错。华罗庚发掘陈景润的故事,更是学术界一大佳话:有一日,杂务丛脞中的华罗庚,收到一封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大意是: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挺不错,可经核算,发现有一问题你弄错了。这好似明珠蒙尘,望您能改过云云。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华看完这封言辞不恭,带有“踢馆挑衅”意味的来信,毫不生气。在经翻书计算,发现果如其所说后,他大喜过望,当天就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此信,并邀请这位无名青年北上工作——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可以说,若无“伯乐”华罗庚的擢拔,一代“全民偶像”陈景润,是否能脱颖而出,尚是未知数。

而且,华罗庚是言行合一的爱国者。1949年,他还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执教,待遇也极优渥,年薪1万多美元,还配备有4名助教,完全可以在这万般具备的绝佳环境中,安心学问,一步步走向更大辉煌。但是,当他听闻新中国成立了,立即放弃这一切,决意回国。他说,“要推动中国数学的独立”。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这一点,实是难能可贵的。譬如同时的李政道,据巫宁坤《一滴泪》,曾一再约他一同回国报效桑梓,但李政道不愿意。他的回复是,“这里条件这么好,干嘛回去受洗”?

但是,在徐利治眼中,华罗庚先生身上,又确实有很“俗”乃至不堪的诸多面相。

比如,他在学术圈人缘奇差,“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同行们对他有意疏远。这一点,翻看岳南《北渡南归》、《竺可桢日记》等书,似也可印证:早在西南联大时候,华就是教员们普遍不喜的人物,包括钱伟长、周培源、竺可桢等等,这些人并没一个喜欢他的,避之若浼。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民国文史学界头号大师陈寅恪

就连史学界的陈寅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不知怎地都讨厌他,认为华公人品不行,是避凉附炎之流:1957年2月,竺可桢赴南方考察时,终得与分别10多年的老友陈寅恪见面,谈及华罗庚,陈寅恪很是鄙视,“认其有创造能力,但其言论作风之味不佳云......”。这段话,白纸黑字记录在《竺可桢日记》,1980年代出版时,还觉得有碍特意删去过。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同为院士的同行关肇直,厌恶他甚至到了攘臂瞋目的地步,当众责备他是“中国数学界的大学阀”等等。还公然嘲讽他的研究,是理论脱离实际,学术水平一二十年裹足不前、知识老化云云。这些“羞辱”,也导致华先生于1963年愤而出走中科院数学所,将人事关系转至中科大。

这种排挤,自然是不厚道的,似也是“文人相轻”的佐证。可平心而论,华先生自己,也确实有值得检讨之处,比如“对恩公过河拆桥”:1955年,中科院评选学部委员,数学家姜立夫本众望所归,唯独华罗庚因要参与竞争,遂竭力反对乃至不惜倒戈一击,拿其海外关系做文章,使得“老实人”姜立夫不仅落选,而且有口难言嫌疑难解——而姜立夫此前扶携他可谓不遗余力。华先生此举,是行中山狼之事,不免令同行齿冷。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姜立夫,1890—1978,浙江平阳人,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

而且,据徐说,华罗庚与人来往,有点盛气凌人之势,联大教授没有跟他走动的,“相对孤立”。他直白说,诸人对华的业务都折服,可对其为人颇多微词——当初“中研院”评选首届院士时,对于华罗庚的提名,内部曾吵成一团。同事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苏步青等就没此困扰,大家心服口服通过。他还重点强调,民国时代学界,文人相轻的歪风很流行,派系斗争比较严重,华罗庚与陈省身就彼此瞧不起。陈省身教学生,屡说“不要学某某人”,语带讥诮。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最令我诧异的是,华罗庚在这位高足口中,俨然“官迷”,幻想“做头头”,甚至多龙攀凤附之言行,乃入世派。他说华先生对仕途太感兴趣,曾亲口对他讲“40岁以后要从政,要搞政治”。他“爆料”说,当初老师决心回国,除了家国情怀外,实亦有私人盘算,那就是可当上清华系主任或中科院所长啥的作为进阶——在《竺可桢日记》中,这个位置本定了苏步青,确实是华“到处演讲”、“报上作诗”、四处活动、广为造势后抢占的。华先生还曾对他透露,他回来还有一层重要动因,是担心儿女成年后必须在美参军——他可不想送孩子上战场。

徐利治说,”华先生这个人,如果你让他当一国之首,他也是愿意当的”,为了权位能够不假思索放弃数学,对名位禄食看得很重。所以,当他归国时会介意“欢迎不大隆重”,对分配房子不是很大有怨言,“对待遇也很失望”。从这方面而言,华先生虽是顶级数学家,但也难说是“雅人高士”,不免有《红楼梦》说的"官迷禄蠹”之嫌。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华罗庚先生后人

徐先生也疑惑,“一个著名数学家,何以对政治这么感兴趣呢”?他揣摩总结,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作用外,或许跟华先生出身最有关系。他说,华老出身底层,对有些诱惑实在难以抵挡。用现在的话说来,“穷怕了”,活得也比较辛苦。

例如,同为行业翘楚的许宝騄(其姐就是俞平伯夫人许宝驯)就不一样,名门世家子弟,于名利之道完全淡漠,虽也“喜议论政治”,但很清高,与华先生判然有别,是两路人。

这些,就是徐利治老先生口中的往事,及相关人物评说。是非曲直我无力裁判,只直觉很真实。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许宝騄,1910—1970,生于北京,祖籍杭州.数学家,第一届院士

我们国人谈名人、谈师长,总惯性地曲为之讳,甚至天花乱夸成完人,反显得虚情假意。这样的文章,不过就是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点不痛不痒之废话,是不值得写的。“纷纷末术例从谀,邂逅淇南论有馀”,失去真诚的文字是没有价值的。

当然, 正如作家柯灵所说的,“金求足赤,人求完人,只是使自己堕入目空一切的虚无世界”,我们不好也更不会去苛责华公什么,本文无意于此。只是偶然见到、想到这些逸闻,好奇之外,亦觉有趣,颠覆了很多既往刻板印象,所以敢冒昧写来,八卦一二是非,聊作消暑谈资而已。评判一个人,得看大节,微瑕岂能掩大德,华先生的功绩不劳我置喙。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只是,华先生这样身处学术金字塔最顶端的人物,为何也如此汲汲于仕途,又何以为同行所排斥,忝为瓜众乡民,我也着实不太理解,也觉得有值得领会之处。而且,借此我倒也明了一件事:最近热炒的那位哈佛物理学女博士后,甘愿抛弃教职,去作一名正科级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在科技界或许也是有传统的吧。

话说,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先生拖曳着病躯,应邀至日本东京大学开报告。本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1个多小时。当华先生结束讲座,心脏病突然发作,颓然倒在了讲台上。不管他曾如何热衷,最终还是以一名大学者的身份,告别了纷华人世。

大师华罗庚,为何与陈寅恪结怨?去世21年后,学生讲出背后隐情

日本演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可以说,华罗庚先生最终,还是“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那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此一生,岂止是“大家”,亦允称“国士”。现如今,每年动辄几百万收入的中国科学家,还能传承到几分精气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