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該詞出自北宋詞人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宰相,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

名家品析:

這首小令以細膩而優美的筆觸,刻畫暮色景物的衰殘、畫堂風光的孤寂,透露人物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是一首傷春念遠的閨怨心曲,委婉有致,真切動人,畫出獨守空閨的這位女性對於羈旅天涯、久客不歸的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和一片深情,顯示出婉約詞派高度的藝術技巧。

上闕著力所在是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

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囀尚羞簧”那麼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鬥豔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

綠葉成蔭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於極富春的特徵,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

“將闌”、“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

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裡一片冷靜,更無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佈的春雨下個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畫著山水圖案的精美屏風,半開半掩,可誰還有心腸去理睬它,香爐裡燃了許久,即將燃盡的一縷餘香,輕輕飄散,搖盪著,繚繞著,彌散在冷寂的畫堂裡,彷彿幽遠的思緒一樣連綿不絕。

“半掩”、“濛濛”、“嫋”、“靜”,用詞精當,刻畫入微,生動地展現出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環境,巧妙地折射出閨中獨守、百無聊賴的鬱郁情懷、沉沉幽怨,完美地構成了環境與心境的和諧統一。

下片著力所在是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

閨中愈是孤寂,愈加懷念伊人。想當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密約歸期,千般叮嚀,萬般囑咐,情意何等深沉。可誰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來的音信,盼不見伊人歸來的身影。

“沉沉”、“杳杳”,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與遼闊無際。既然如此,誰還有心情去對鏡梳妝,“菱花塵滿”,細節突出。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聽憑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也懶心無腸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還是再到樓頭去看看罷,說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歸來的行程。

可是事實無情,依然只有失望,沮喪之餘,啞然無語。但見萬里長空,一片陰沉,恰似閨中的心境;唯有芳草連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遠方。借景抒情,造語自然;芳草懷遠,巧於用典。

當離情別恨使人傷感至極時,真好象魂魄離體而去一般。悽惋之情,溢於言表;不盡之意,更在言外。

全詞上片寫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寫情,寄情於景,以景結情。情經景緯,織成天機雲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