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抓产业、带就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当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宣传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10月18日,陕西省委统战部“统战宣传基层行”采访团队来到宝鸡市金台区,采访了民革陕西省直属文史馆支部主委、宝鸡市金台区政府副区长崔琳,讲述她助力脱贫的故事。

聚焦产业+就业,促扶贫新举措

金台区作为城市区,贫困人口相对较少,但是因残因病致贫贫困户偏多,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但是现在,金台区把9个涉农镇街和重点部门划为了4个战区,由区级领导分片、分行业督导落实。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在陕西脱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县区”,为宝鸡市非贫困县第一。

宝鸡市区4公里的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1920人,76名党员,3200亩耕地。副区长崔琳为联系包抓永利村的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她对村级发展提出了“抓产业、带就业”的理念,指导推行“三化一覆盖”就业扶贫新举措。构建产业+就业扶贫长效机制,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以产业带就业

产业+就业是稳贫关键所在,为了把产业发展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8年以来,崔琳积极联系了有特色优势的省内外产业发展示范点,让村级班子走出去、学方法、引技术。指导村级以“三变改革”为契机,盘活土地,发展集体经济。

崔琳引导永利村建成了10座占地71亩的水气循环沙培蔬菜大棚,千亩优质桃园,500亩七彩油菜花海,提升改造了700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葡萄园。2019年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产值达到157万元,为金河镇214户贫困户分红29.4万元, 2020年为金河镇288户贫困户分红39.48万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镇8个村的贫困户收入提高。

"永利村计划在三至五年内,着力打造成近郊旅游村,实现三月赏桃花;四月游花海,摘大棚绿色蔬菜、吃农家特色饭;六至八月摘葡萄和珍珠枣桃;九月品尝晚桃秋雪蜜。促使全村产业链延长,形成良性循环。"在永利村调研点,崔琳说到。在崔琳的指导下,永利村充分利用花海游促进了蔬菜瓜果的销售,以乡村旅游提高了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整体素质,田园花海建设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大提升。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就业,实现了“两业齐飞”,从而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贫困户的收入稳起来。

以就业促脱贫

就业扶贫既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之策,也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关键之举。实现贫困群众就业收入持续稳定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就业扶贫长效机制。

崔琳为保证群众稳定脱贫的长效工作机制,提出了“三化一覆盖”(就业平台数字化、服务团队专业化、用工招聘常态化、信息到村全覆盖),建成了区级就业服务大厅、镇级就业驿站、村级服务站,开发“就业淘宝”云平台,培育6个村镇工厂和4个就业基地,吸纳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崔琳高度关注贫困户和一般农户的就业情况,指导村级成立村级联合劳务组织,在永利村立足,辐射带动四个村的87名贫困劳动力。围绕产业项目发展,有计划地安排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一方面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农业产业项目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供给。

截至9月底,金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532户13928人中,3357户6892人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6706人全部实现就业创业,“零就业家庭”全部动态清零,完成了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产业、就业成为互撑的“双保险”。

今年以来,在永利产业园就业人员从2月份的73人达到了10月份的110人,稳定就业人数达到50人以上,其中有22名贫困劳动力先后在产业园就业。产业园每年发放劳务工资近120万元,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特别是就业扶贫实现了贫困群众收入的持续稳定,实现了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推进了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