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美與善關係的論述,你怎麼看?

你的微笑夏天


孔子在論藝術時,還沒有將真善美聯繫在一起講,更沒有明確提出這三者的統一,但從他要求藝術“盡善”、“盡美”,主張“情慾信,辭欲巧”,“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來看,他已有了要求將真善美統一起來的思想因素。第一個將真善美並提的是孟子,他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但他講的是人的善、信(即真)和美,而不是指藝術的真善美及其統一。最早將藝術的真善美並提的大概是荀子,他在《樂論》中說:“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這裡說的“禮”即善,“樂之情”即美的音樂所引起的美感,“誠”也就是真,認為如果三者具備,音樂就可以“管乎人心”,發揮“移風易俗”,使“天下皆寧”的作用。

對於藝術真善美的關係提出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見解的則是陸機、劉勰、鍾嶸等人,尤其是劉勰。他說:“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文心雕龍·宗經》)認為文藝作品情深事信,風清義貞,體約文麗,並將之結合起來,就能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就符合聖人經典所確立的標準。劉勰以後,直接將藝術的真善美聯繫在一起並要求統一起來的人就多了起來,如白居易主張詩歌要“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李翱主張“義深”、“理辯”、“言信”、“文工”(《答朱載言書》)等等,都是要求將情真言信,義實理辯,聲華文工,也就是藝術的真、善、美統一起來。

所以,要求藝術達到真、善、美,並將之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是我國古代美學史上的一個傳統的見解。在古代許多美學家看來,善是藝術的目的和祈求達到的效果;真是藝術的基礎,真而後才能善,也才能美;而美則是手段,美而後才能善,才能發揮藝術實現善的特殊功能。這種見解有個從萌芽到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並和藝術創作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它既是藝術實踐的總結,又對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我們要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就應該批判地繼承這些成果,並在新的基礎上加以發展。這正是我們的責任。


Sunny0221


我認為孔子在美善關係問題上提出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看法和見解。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這裡孔子首次將美與善區別開來,看到了美與善的矛盾性。他認為,美不同於善。因為從善的觀點看是完滿的東西,從美的觀點卻可能是不完滿的。美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盡善”並不等於“盡美”。但是孔子又認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雖然能給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才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他主張既要“盡美”,也要“盡善”,美與善要實現完滿的統一。孔子這一思想對後世的文與道、華與實、情與理等問題討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智仁勇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種德行。孫中山認為是軍人精神的三要素。

儒家提倡的三種德行。《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用同“ 智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三達德出自《中庸》,三達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第二十章闡明道:“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3. 孫中山 先生提出的軍人精神三要素。 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第一課:“所謂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軍人精神三要素。能發揚此三種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國。” 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第五課:“﹝軍人精神﹞第一之要素為智,能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然後左右逢源,無不如志。第二之要素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則在實行三民主義……第三之要素為勇。軍人須有技能,始足應敵,而又須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臨事依違,有所顧忌。”


橘子心甜


孔子對美與善關係的論述包括,他的對所有事物的論述是在一個個人的腦海內心不同層面上的論述。恰好被現代的不同層面的人誤論。孔聖人已經修仙了!誰可以達到他的這種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