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太極拳走經絡和穴位(1)

古道中人 一極課堂

太極拳的站樁還是走架,都要關照經絡和穴位,抓住主導,如是行觸及氣機,調和氣機、氣和心安,從而更好地養生。

養生太極拳走經絡和穴位(1)

練太極時的放鬆,不單是身體的放鬆,更主要是心氣的平和,心念的放空,這是放鬆的真實意義。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心和氣是不分家。我們調氣,氣調到平心處,調到中庭,到橫膈膜這裡為界,氣自然就下去至丹田了。心氣歸丹田,自然上虛下實。心氣一平,就忘“我”,念頭也空了,真正站樁的放鬆就是讓心中無我,心中無雜念。那如何調心?要調氣,氣怎麼調?要根據經絡、穴位來調。

經絡有三陰三陽,手三陰手三陽,腳三陰腳三陽,還有任督奇經八脈,全身有七百二十個穴位。屬於純陽的穴位,主要分佈在脊背上、督脈上,所以找到幾個穴位:天宗穴、膏肓穴、大包穴、大椎穴、腰眼穴、承扶穴、血海穴,主要穴位在大椎穴、天宗穴、腰眼穴。

大椎穴是中樞神經傳輸的第一關,是手三陽、腳三陽、任督的交匯,是神仙位,純陽之穴,勁道氣機盡到此處,往上只能虛虛靈靈,不能上衝,大椎穴掌控著脊樑骨,大椎一提脊背自然就挺直了。胸椎下來四個節的地方,脊柱的旁開是膏肓穴,病入膏肓指的就是這個穴位。兩側肩胛骨有天宗穴,這是膽經穴。脊背是指在大椎穴、天宗穴、膏肓穴所分佈管轄的區域。只有通過練脊背後八卦,才能合先天八卦。掤勁手的開合,全部通過脊背勁道繞過極泉穴大包穴體現。

養生太極拳走經絡和穴位(1)

這個區域相當於第二個“腰胯”,有下腰胯,此稱“上腰胯”,相當於倒立行走時的腰胯。脊背太極的核心是在這一區域,此為修身養生之要地。如果過多在先天的腰胯命門處留意去練,易把氣機損耗。一切的煩惱是後天作亂,要把後天練到先天合體。先天暫且不要去練,如果練太極著重練先天,那就過了,我們練後天太極,讓後天的不規則回到先天,中和無為,與自然法則融和,再說中定勁道全部在這一區域,所以要關注大椎穴、天宗穴、膏肓穴。

命門不能長撐,唯恐火旺,但在脊背區域意氣轉化是安全的,如烏龜長壽,背部充滿了氣機,如果一個人這塊區域陽氣足,是長壽的體徵。若干癟,人塌方老化,首先是該區域塌扁,爾後腰塌,所以一定要脊樑骨挺起,立足腳跟不是讓腰胯挺起來,而是讓脊背拉抻。

承扶穴非常重要,這裡經過坐骨神經,站樁要靠承扶穴來支撐,正如坐在高凳上,以上屬於掤勁講解。

捋勁的要穴在大包穴,大包穴屬於太陰脾經,屬於中丹田,屬於脾土,由垂肘牽引,但肘只是骨頭,氣機在哪裡?在少海穴,此穴位鬆放,勁道具足,此處為虛,捋勁是虛勁道,虛不等於空,有最微細的氣機在流動,然後承扶穴一坐,就非常舒適,即為虛太極、合太極。

養生太極拳走經絡和穴位(1)

足五里穴位在腹股溝,此處受傷腳就無法抬起。此處一鬆,氣機就沉入到照海穴,腰胯自然打開松沉,產生上託勁道,照海穴是腳上的眼睛,是調和厥陰肝經、少陰腎經、太陰脾經的總開關,膝蓋內側還有血海穴,此為太陰脾經穴。

根據穴位氣機和軌道運行,身體便由幾個穴位勾勒成一體,虛化為幾個點聯通互動交感。

背部,大椎穴、腰眼穴、天宗穴、膏肓穴。前面,少海穴、足五里、血海穴、照海穴,這些要穴在身體上呈現陰陽氣機的網絡關係。耳朵要想象很大很沉垂下來,觀想嘴角微咧開連耳根,此時就能感受到眉間打開、中丹田打開;迎香穴放鬆可以通過掌控鼻孔呼吸來實現,天突穴一扣微含氣歸丹田。


作者簡介:

養生太極拳走經絡和穴位(1)

古道中人(謝作松)浙江蒼南人。皈依佛門,原創《眼根禪》廣為流傳。

近年熱衷於太極和中醫養生,曾經受教得益於太極拳名家翟維傳、鍾振山等前輩。倡導從禪學角度解釋太極拳,依耳根聞性聽勁主導氣機運化,實踐平常心的體用,如水自淨,至善至柔至剛。仰止“無我無爭”之信念,知心練拳,知心養生,知心修身。其多篇太極拳探究文章在專業網站上連載,深受讀者驗證和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