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至今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多年的歷程。

這是一則獨特的中國電影歷史,是中國向世界敞開敞開大門,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1888年,英國人在熒屏上放出第一部動態影像作品,雖然只有短短兩秒,每秒10-12幀,卡頓感明顯,但這兩秒的影像卻從此敲開了人類通往電影的大門。

七年後,擅長攝影的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把鏡頭對準工廠大門,並在巴黎的一家咖啡廳舉行了簡單的首映儀式,卻引來了全球範圍的轟動,當天的巴黎報紙銷售一空,參與現場的人們連連驚呼,“全場都出神了"“目瞪口呆、嘖嘖稱奇”,為此,不得不連映20多場,放映員一時成為最痛並快樂著的職業。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而在地球的另一面,中國也開始受到了影響。北漂一員中的任慶泰,一心想靠自己的努力幹出一番事業,在跑遍上海、日本等地考察之後,發現了“鏡頭”中的財富,毅然決定回京城開一家照相館。

而後, 因為業務精湛,技術高超,業務拓展的順風順水,一代名將張作霖、吳俊升等都經常過來打卡,就連起初認為拍照會有害身體健康,十分抗拒拍照的慈禧太后,也慢慢轉變了觀念,愛上了這項活動,頻繁約拍。

正是有啟蒙運動的先驅、敢於嘗試的國人、才人輩出的時代、風波不斷的明星......組成這一百年裡的眾生相,才有了 1905年的《定軍山》橫空出世,該影片取材自《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電影+京劇+四大名著的首次跨界組合,對於從來沒看過電影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當年最大的IP,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間萬人空巷,整個京城一片沸騰。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首次有了自己的影像資料。而中國電影,也迎來了自己拓荒的青銅時代。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1957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不尋常的年頭,那一年,毛爺爺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到了收穫的季節,故事片從1951年的10多部增長到1957年的40多部。


文化部正忙著給優秀電影頒發獎狀、獎品、獎金,人們驚奇的發現,拍電影不光能滿足自己的愛好,還能上電視、獲得國家的肯定,在那個明星稀缺的年代,主演可謂是名利雙收,一舉多得。同樣在那個時期,成就了無數傳奇,張藝謀、陳凱歌、李安、張國立、馮小剛...誰也沒有想到,他們今後成為了影業中的常青樹和業界標杆。

他們讓中國電影告別了以往單一的內容,使電影迎來了發展的白銀時代。

同一時期,在大洋彼岸,西方電影人也忙著發展電影產業,歐洲三大電影節相繼建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正忙著全球遴選優秀影片,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通過世界各地電影的彼此交流,電影藝術水平不斷提高。不久之後,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開始走向國際,開始走上追趕國際的道路。

1988年,38歲的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張藝謀得知消息後激動得一夜沒睡,他當時覺得整個中國都在揚眉吐氣,在世界電影的道路上勇敢地往前跨了一大步。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原編劇正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今後,張藝謀更是加快同各大名家合作,開啟順風順水的導演之路,劉恆的《秋菊打官司》、餘華的《活著》、李馮的《十面埋伏》等經典之作,都被張導搬上了熒屏。而從《紅高粱》開始,到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總導演,再到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聯歡活動總導演,張導一步步地成為了觀眾口中的“國師”。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伴隨著1979年中美邦交正常化,從商業到文化,中國開始擺脫泛政治化的思維,更勇敢從容地接納新鮮的世界。

有感於世界三大電影節,中國人也應該有自己的電影節。

1981年,金雞獎成立,因為當年是雞年,寓意金雞啼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彼時的金雞獎評選的“學術、爭鳴、民主”六字方針以及“六親不認,只認作品;八面來風,自己掌舵;不抱成見,從善如流;充分協商,顧全大局”評選原則,已經與世界電影節標準逐步接軌。

90年代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國外經典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肖申克的救贖》、《泰坦尼克號》、《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紛紛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經典佳作。一部優秀的電影,不僅是觀看時候感受劇情的跌宕起伏,同時也是導演編劇和觀眾的一場對話。

在世界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前三部有兩部均是出自詹姆斯·卡梅隆,他有句名言:“如果你定一個高得離譜的目標,就算失敗了,那你的失敗,也在任何人的成功之上。

”這句話轟動一時,直到現在還在勉勵著許多年輕人。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不得不說,當時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在更加自由、開放的市場裡,創新的海洋風起雲湧。國內電影人也不甘示弱,哥哥張國榮憑藉《霸王別姬》程蝶衣一角住進了無數人心裡;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的經典臺詞“我養你啊”,流傳至今;葛大爺的《甲方乙方》把無數觀眾逗樂......

到21世紀,更是人才輩出,湧現出大量好電影與優秀電影人,一批實力派演員和導演紛紛得到公眾肯定,如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一九四二》,主角張國立在危險鏡頭上堅持親自上陣,將一個在大災大難面前不屈服、不悲觀、不拋棄、不放棄的形象飾演地淋漓盡致,給人以溫暖向上的力量,一舉奪得最佳男主角獎。

一批既努力又有實力的演員正獲得更多關注,從劉燁到富大龍,從張涵予到鄧超等,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時代。

與此同時,有道德槽點,劣跡斑斑的藝人正逐漸被淘汰,在世人眼中,演員開始要求要德藝雙馨。此外,集中整治影視圈的“陰陽合同”後,效果立竿見影,守規矩、立德行正成為圈中清流,中國電影在各種政策的引導下正步入佳境。
2018年,一部本土網紅電影踏入了國際舞臺——《我不是藥神》這部寫實主義的電影,進入了第42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入圍電影名單,成為當年社會討論的熱點。

與世界電影接軌的一百年

這部片子擊中了社會情緒,再度引發大眾對“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社會話題的討論。今年,一部反映校園暴力的電影也映入了觀眾的眼簾——《少年的你》,拉開了青少年欺凌的冰山一角。它赤裸的向世人提出警告,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要勇敢地正視它,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中國電影越來越敢拍,尺度也越來越接地氣。

時間列車駛向2019年。11月19日晚,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門開幕,作為國內頂級電影節之一,來自兩岸三地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齊聚。會上,中國影協宣佈金雞獎將由每兩年一次改為每年一次,正式對標世界三大電影節。

可以說,這既是中國電影人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電影的新起點。徐崢導演的《我和我的祖國》奪冠片段裡有這樣一幕:因為當時很窮,很多人家裡買不起電視機,街坊鄰居圍坐在一起看女排比賽,當奪冠的那一幕,所有人都沸騰了。

電影裡的這個鏡頭,讓人回想起一百年前,中國人第一次接觸熒屏時的激動。

那是歷史上再普通不過的一天,卻是中國熒屏、中國電影、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標誌。

-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