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古琴從問世至今,歷經幾千年的歷史傳承,流傳下來的流派一共有九個,他們分別是浙派、虞山派,廣陵派、浦城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梅庵派、嶺南派

。在這九個流派中,除了浙派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在宋朝就出現之外,其他的幾個流派,全都出現在明清時期。還不包括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斷代,沒有傳承下來的流派,比如中州派、江派。

昔神農氏繼伏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於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道》

伏羲造琴,怡情理性,反其天真也。——《琴操》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禮記》

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文武增二絃,曰:少宮、少商。——《世本作篇》

根據上面這些典籍的記載,雖然在是誰做琴這個問題上,眾說紛紜,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古琴出現的時間還是很早的。古琴雖然出現的時間早,但是盛世卻出現在千年之後的明清時期,為什麼在明清之前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並沒有出現具有完備體系的古琴流派,古琴流派偏偏選擇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呢?

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古琴形制的完善

古琴從被創造出來開始,其形制經歷了一個逐漸趨於完善的過程,中間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並不是創立之初,就已經很完善的。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在這些典籍的記載來看,古琴誕生之初,只有五根琴絃,後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一根,才變成了現在的七絃琴。

在出土的文物中,不同時期出土的墓葬品中,古琴的琴絃數量又是不一樣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琴是十絃琴,琴在後半部分突然變窄,整體形狀如同一個鏟子,底板和麵板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粘合在一起,而是分開的。琴面也並不是像現在這樣經過髹漆等工藝之後,變得很光滑,而是起伏不平的。

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和曾侯乙墓年代相隔並不久遠的戰國女郎山墓中出土的琴傭,裡面的古琴則和我們現在的琴相差無幾了。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發掘的馬王堆3號墓中,出土一張七絃琴,馬王堆墓屬於西漢墓,可見在西漢之前,古琴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琴絃數量的改制階段,最終確定了七根琴絃的形制。

雖然古琴的弦制已經確立了,但是在這些出土的古琴中,無一例外都沒有出現琴徽。琴徽的作用很重要,一方面是用來確定泛音的位置,另一方面還能確定各個按音大概的位置。沒有琴徽,這些音的位置,只能依靠彈奏者的耳力去找,就如同二胡一般,這樣無疑使得古琴的演奏難度非常之大,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很少有文人去演奏二胡,因為這個樂器的入門條件太高了。同樣的,在琴徽出現之前的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演奏古琴的基本都是宮廷中的職業琴師,很少有業餘的出現。孔子將古琴納入到儒家六藝之中之後,儒家學者中才出現司馬相如這種,少量擅長演奏古琴的人。

一直到了三國時期,才有琴徽的記載出現。

乃斫孫枝,準量所任。至人攄思,製為雅琴。乃使離子督墨,匠石奮斤,夔襄薦法,般倕騁神。鎪會裛廁,朗密調均。華繪雕琢,布藻垂文。錯以犀象,籍以翠綠。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

嵇康的《琴賦》中,“徽以鐘山之玉”翻譯過來就是用鐘山之玉做琴徽,琴徽的出現使得古琴的演奏門檻變得很低,加之儒家對古琴的重視,古琴很快在士人圈子中流行開來。隨著一次次的文化下移,古琴逐漸成為了普通人也能演奏的樂器,明代虞山派的開派宗師嚴天池,曾經跟隨一個普通的染坊工人學琴。從事古琴演奏的階層的擴大,為各種流派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古琴記譜體系的完善

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雞遊弦。更唱迭奏,聲若自然。流楚窈窕,懲躁雪煩。下逮謠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別鶴。

《嵇康》琴賦的這段話中,包含的都是那個時代彈奏的古琴曲,除了我們現在熟知的《廣陵散》之外,像《鵾雞》、《遊弦》、《蔡氏五弄》、《別鶴操》等琴曲都已經失傳了,這跟古琴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記譜體系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沒有形成完整的記譜體系之前,古琴的傳承基本依靠的是口傳心授的方式,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很容易就會因為某一個傳承人出現問題而導致失傳。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了文字譜,用以記錄古琴的彈奏方法,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課堂筆記。現存唯一的一部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原譜被收藏在日本。但是文字譜過於繁瑣,“動越兩行,未成一句”,是對其最貼切的形容。到了唐代,曹柔在文字譜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了獨屬於古琴的記譜方式——減字譜。

減字譜出現之後,古琴才開始成體系的傳承下來,也更加方便了後人的學習。

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古琴理論體系的完善

桓譚的《琴道》,蔡邕的《琴操》,嵇康的《琴賦》這些著作都是古琴發展早期出現的作品,但是文學性和政治性比較強,比較實用的理論並不多。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肖衍著有《琴要》,謝莊著《琴論》,崔亮著《琴經》,陳仲儒著《琴用指法》開始出現了早期的理論建設。

到了唐代,文字譜和減字譜相繼出現,使得專業的琴人能夠在繼承之餘,將更多的經理投入到發展上來。陳康士遍遊各地,掌握了幾百首琴曲,最終彙輯成《琴書正聲》十卷。海量的琴曲學習,使得他能夠集採眾家之長,“乃創調共百章,每調均有短章引韻,類詩之小序。”創新出的這種體例被一直沿用到了明代。

宋朝時,大量文人的加入,加快了古琴理論建設的步伐,古琴流派理念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出現。朱長文仕途不順,於是專心琴學,著成《琴史》一書;劉籍在《琴議》中,開始有意識的將音樂分為:聲、韻、音三個程序;陳敏子《琴律發微》中詳細介紹了古琴制曲通論、制曲凡例、起調畢曲的理論。則全和尚的《節奏、指法》一書,則詳細的介紹了各種指法的手勢。這些理論的出現,使得後來的人能夠更容易進入到古琴的殿堂之中,為後世琴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琴派理念的出現

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上面這句話出自隋唐時期的著名琴家趙耶利,可見在隋唐時期,就已經因為地域的不同,出現了早期的琴派理念。到了北宋,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成玉澗《琴論》中寫道:“京師過於剛勁,江西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京師派是皇家宮廷之內的琴家,廣集天下之長,但是由於過於追求政治性,導致其在風格上呈現出過度的程式化,在後世發展中逐漸就被淘汰。江西派與民間音樂融合而成,在南宋時盛極一時,和京師派分庭抗禮,最後因為審美風格的變化逐漸走向衰敗。唯有浙派,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一直髮展傳承至今。

到了明代,學琴的人越來越多,加之古琴音樂有著較高的自由度,即使是同一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往往也會因為其學識和閱歷的不同,出現風格上差異,這些不同風格化的演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新的流派。如虞山派的開派宗師嚴天池,曾今跟隨浙派琴師學琴。

古琴九大流派,為何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

社會經濟的發展

明代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明代的出版印刷事業空前的活躍。音樂類書譜因為鼎盛的出版業得以廣泛的流行開來。從明代寧王朱權主持編纂《神奇秘譜》開始,越來越多的琴人紛紛效仿,不同的琴家,其個人的琴學理論的得以流傳開來,擁有了眾多擁簇著,從而催生了古琴流派的誕生。

結語

古琴流派能夠在明清兩代進入到巔峰時期,與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能夠不斷的創新發展密不可分,形制的逐漸完善、減字譜體系的完成、理論體系的創立、階層的不斷擴大、都使得古琴在明清兩朝開始步入成熟階段。在風格上擁有很高自由度的古琴,因為其風格的差異,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古琴界的百花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