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城中村”岁末生活

2018年12月28日,青岛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雪花翻飞,寒风刺骨。但市北区郑州路片区香里村村民的心里却像炉火一样,暖暖的。在盼了30年后,他们终于盼来了村里整体拆迁,即将告别夏天闷热难耐、冬季四壁漏风的平房,住上梦寐以求的新楼房。

近日,郑州路片区重新启动拆迁工作。这里是打工人的一个落脚地。这里没有暖气,一年中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四处漏风,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个小桌子,一堵薄墙将屋子割出卧室和厨房,斑驳的墙体能看到里面的红色砖头。这是许多出租屋的写照。

据了解,由于居住条件差,香里村600余户村民中的大部分已经将房子租给打工者,一般一个大院出租给4到5户人家,每户每个月的租金在200至300元不等,而房屋主人,则到相对繁华的地段租房或买房,一年收取万元左右的租金。

30年前,就听说这里要拆迁,一天天盼、一年年盼,今年终于有了信。一位房东说她的房子共分三户,自己和老伴一户,女儿一户,儿子一户。女儿由于没有房子,所以补偿方面要了房,自己和老伴以及儿子都要了货币补偿。

“算上我们三户每户补偿10平方米,再加20多平方米的公摊补偿,我们一共能有430万元左右的补偿。”房东说,女儿选了李沧区中南熙悦项目110平方米的房子,等房子盖好后,按照14000元一平方米的价格再从这430万元中扣除。

今年65岁的王女士一直住在村里,没有搬离,她在村口经营了一家商店。

走进商店,屋子正中央的老式炉子烧得噼里啪啦作响,炉子旁拳头大的煤堆成小山。屋内被烧得暖暖的,和外面天寒地冻的景象判若两样。王女士正在烤着炉火,和邻居聊着近期拆迁补偿的事项。

“我的房子有126平方米,我在水清沟要了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给我和老伴,又在宜昌路要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给儿子,这样我和老伴有了养老房,儿子也有了结婚的新房,真是太满意了。”王女士说,2018年底,这是她最大的新年礼物了,她现在心里就像这炉火一样暖暖的。“我1978年嫁到这里,公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刚嫁过来不久,就听公公说可能要搬迁,这盼了几十年了。”王女士说,她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所以,在2018年12月24日签约的第一天,她凌晨就到拆迁办排队等候了。和王女士一样,怀着急切心情的人还有很多,王女士说,当天拿着小马扎在拆迁办排队挨号的人大概有100来人。“第一天,就有200来人签约了。”王女士说。

目前,王女士已经在洛东小区找到新的租住房屋,估计要在这住1年多。“在外租房期间,政府每平方米每月给予30元的补贴,小水清沟补贴16月,宜昌路那边补贴31个月。“王女士说,接下来,她的事就是搬家、等待自己的新房。“这辈子能住上楼房已经很满足了。”

闫家山村建于明朝初年,是一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老村落。1958年,因国家建设需要,位于崂山水库库区内的香里村从崂山北宅整村搬迁而来。

同年,青岛化工厂扩建,在沙岭庄征用土地,沙岭庄市民也搬迁到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