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八條家教祕籍,告別中式過度養育,小學至高中家長都該看

2000年前後,美國的“千禧一代”陸續進入大學,“直升機父母”也隨之成為熱詞。它特指那些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尤其是對其學業成績極度關注的父母。而這樣焦慮正在我們國內父母的群體中呈現病毒式擴散。

朱莉·萊斯考特-海姆斯,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本科新生部主任,10年間見識了很多在父母庇護下“成年卻未成人”的學生。她分享了8個讓孩子更加獨立、成熟的建議,讓家長放下焦慮,也讓我們的孩子真的能夠長大成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值得每一位幼兒園至高中家長收藏!

朱莉本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在哈佛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當了幾年律師後,她發現律所並非自己的志趣所在,便回到母校斯坦福擔任本科新生部主任(Dean of Freshman)。

鑑於中國有很多焦慮的“直升機父母”,朱莉深入談了談與“過度養育”有關的問題。

斯坦福教授八條家教秘籍,告別中式過度養育,小學至高中家長都該看

Julie Lythcott-Haims

以下為朱莉給家長們的建議:


1. 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

Give Them Unstructured Time

一個日程表排得滿滿的孩子,沒有時間和機會自由玩耍。即便能玩,也是父母根據未來需求設計好的。通常,父母會陪著他們玩,出點子,並密切注意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是否有不當的表現。

然而,沒有目的性的玩耍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儘量營造可以讓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和氛圍。帶孩子去公園時,與他們保持一定距離,你可以自己翻翻書,享受一段閒暇時光。當他和小夥伴發生爭執時,不要急於插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在確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為孩子創造獨立思考、冒險和個性養成的機會。在玩耍過程中有點磕碰很正常,準備好擁抱和邦迪,但不要時時刻刻在他們耳邊嘮叨“小心”、“慢點”。

為孩子提供可以激發想象力的玩具。一籃子散裝的樂高積木比需要按步驟完成的樂高套裝更能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與玩具本身相比,孩子更喜歡玩具的包裝盒,因為一個盒子可以變成船、雪橇、房子、床、堡壘、洞穴、舞臺,甚至一座山。


2. 傳授基本生活技能

Teach Life Skills

我們經常會出於對孩子的愛而幫他們代勞一些小事,比如早上叫醒他們、幫他們收拾書包、準備午餐等等。心理學家提醒家長,對於那些孩子已經有能力獨立完成,或者基本能完成的事情,家長不要代勞。

基本生活技能的傳授可以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家長替孩子做;

第二步,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長看著孩子做;

第四步,孩子獨立完成。

如果我們習慣代勞,從第一步到第二步的進展就會被延遲,從第二步發展到第三步也會變得艱難,由此就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第四步。

家庭教育網(Family Education Network)曾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列過這樣一個表:

2-3歲:開始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收拾玩具、在大人的幫助下穿衣服、將換下的衣服放入髒衣籃中、就餐後清洗餐具、幫助佈置餐桌、在大人幫助下洗臉刷牙。

4-5歲:記住自己的全名、地址和電話號碼、知道怎麼撥打緊急求助電話、掃地、收拾餐桌、餵養寵物、知道貨幣的面額和用法、無需幫助就能刷牙梳頭洗臉、收拾衣物、將髒衣服放到清洗區、自己決定穿什麼。

6-7歲:用不鋒利的刀攪拌和切割食材、會做三明治之類的簡單食物、幫著收拾日用雜物、清洗碗碟、獨立洗浴、洗浴完後清理浴室。

8-9歲:摺疊衣物、會簡單的縫製、照管好自行車和輪滑鞋等室外活動器材、無需提醒就能注意個人衛生、正確使用掃帚和吸塵器、根據食譜做一頓簡餐、列購物清單、計算找零、記錄電話留言、給草坪澆水、倒垃圾。

10-13歲:獨自一人在家、獨自購物、換床單、使用洗衣機和烘乾機、用幾種食材做一頓晚餐、會用烤箱、會讀標籤、熨燙自己的衣物、學習使用基本工具、除草、照顧弟妹。

14-18歲:會為真空吸塵器更換集塵袋、清理爐灶、會為汽車加油、打氣、換輪胎、能讀懂藥品說明書和服用劑量、找工作、做飯。

年輕的成年人:預約醫生和牙醫做常規檢查、瞭解理財ABC、看得懂房屋和汽車租賃等簡單的合同、及時給汽車加油和維修保養。

斯坦福教授八條家教秘籍,告別中式過度養育,小學至高中家長都該看

3. 教會孩子如何思考

Teach Them How to Think

未來,很多工作都會被機器所取代,而許多新產生的工種都需要思考,尤其是源自蘇格拉底式連續發問的批判性思考。

為了讓孩子學會思考,我們要試著與他們對話,同時抑制住自己想直接給出答案的衝動,以下是一些對話的範例:

學齡前兒童

普通版

孩子:蝴蝶!

家長:沒錯,是蝴蝶!這隻蝴蝶是什麼顏色的呀?

孩子:橘色和黑色。

家長:回答正確!你真聰明!

引導式

孩子:蝴蝶!

家長:哦,這隻蝴蝶在幹嘛?

孩子:在一朵花上,現在飛到另一朵花上去了。

家長:你覺得它們為什麼會喜歡花呢?

孩子:因為花兒好看?

家長:也許是,你還能再想出另外一個理由嗎?


小學生

普通版

家長: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不錯,但是我把書包落在學校了。

家長:哦,糟糕!我開車送你回去取吧。

這位家長沒有教孩子如何去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而是直接衝到前頭把事情給解決了。因為沒有體驗到忘記帶書包的後果,孩子以後還是會忘記。

引導式

家長: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不錯,但是我把書包落在學校了。

家長:哦,糟糕。

孩子:該怎麼辦呢?

家長:我也不知道。你覺得怎麼辦好呢?

孩子:我不知道!你能幫我開車回去取嗎?

家長:恐怕不行,我下午還有很多事要做呢。你再想想其他辦法?

孩子:我給朋友打個電話,問問今天的作業是什麼。

家長:OK。

孩子:但是如果作業本在書包裡就糟了。

家長:的確是。

孩子:或者我給老師發封郵件,告訴她我忘帶包回家了,聽聽她的建議。

家長:這兩個主意聽著都不錯。


初中生

普通版

家長: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不錯。

家長:西班牙語考得怎麼樣?

孩子:我得了A!

家長:太棒了!

引導式

家長: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不錯。

家長:你最喜歡什麼課?

孩子:西班牙語。

家長:太棒了!為什麼會喜歡西班牙語?

孩子:因為我每次都考得不錯,作業也很簡單,我從來都不會摸不著頭腦。老師每次提問我都舉手,當她叫到我,我就很開心。

家長:你為什麼覺得自己擅長西班牙語呢?

孩子:當老師在解釋某個詞的時候,我能猜出詞義。我知道接下來她會說什麼,還可以解釋給朋友聽。


高中生

普通版

家長: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不錯。

家長:有些什麼作業?

孩子:一大堆數學作業,一點化學作業,還有一篇英語作文要打草稿(重重地嘆了口氣)。

家長:你不是喜歡讀《大鼻子情聖》嗎?

孩子:我是喜歡讀,但讀和寫是兩碼事。

家長:別這樣,我知道你沒問題的。只要想想西哈諾,然後……

孩子:媽媽,沒那麼簡單啦。

家長:我知道。但是你那麼聰明,要有信心才對。

孩子:我只想快點完成了事。

引導式

家長: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不錯。

家長:最喜歡什麼?

孩子:我們在讀英文版的《大鼻子情聖》。

家長:有意思嗎?

孩子:我們在朗誦,我就演西哈諾。

家長:演下來感覺怎麼樣?

孩子:太酷了。

家長:為什麼?

孩子:因為我喜歡他。

家長:那你為什麼喜歡他呢?

孩子:我不知道,也許是因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克里斯蒂安和羅珊。也許他不該那麼做。

家長:是嗎?他為什麼要那樣做?


4. 為努力工作做好準備

Prepare Them for Hard Work

要培養孩子努力工作的意識,家長要率先垂範,可以從讓孩子幫忙做家務開始。下達任務時要給出明確的指令。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做,要講清楚詳細步驟,說完以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摸索。

及時給予準確的反饋,不要誇大其詞。一位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曾說,當她把建設性意見反饋給團隊裡的年輕人時,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聽慣了褒獎。

為了實現夢想,光有自信是不夠的,孩子們需要腳踏實地去實踐。


5. 讓孩子自己規劃人生

Let Them Chart Their Own Path

你長大後想幹什麼?你想學什麼專業? ——這是大人們經常問孩子的問題。

我女兒Avery的託班老師曾把我拉到一邊,高度評價了她的畫作。我當時心裡想的是:“的確畫得不錯,但是這對她上大學並沒有什麼幫助呀。”那時Avery才四歲,我的腦子裡就已經有了她未來應該做什麼的刻板想法。

到斯坦福工作後,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很多學生向我抱怨,他們做的都是別人希望他們做的事,說到激動處甚至淚水漣漣。回家後,我的態度有了180°大轉彎,我不再期望Avery和她哥哥成為某一種特定的人(醫生、律師、教師、企業家,等等)。

斯坦福教授八條家教秘籍,告別中式過度養育,小學至高中家長都該看

6. 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Normalize Struggle

有些家長一聽說大學看重學生的韌性和抗挫折能力,就把孩子送去“吃苦夏令營”,卻從沒有仔細想過,孩子身上為何會缺失這些原本應該在童年時期就培養的品質。

我們可以出錢請老師輔導功課、提供升學指導,甚至親自出馬為孩子填寫大學入學申請表,但抗挫折能力只能從真正的困難中獲得,花錢買不來,也無法人為製造。

恰如其分地誇獎,而不要老是把“你真棒”“聰明”“做得真好”等掛在嘴上。避免以下7項Tim Elmore博士所說的假象:

1、“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2、選你所愛

3、你是獨一無二的

4、每個人都應該上大學

5、你現在就可以擁有

6、你一旦參與就已經成功了

7、你能得到所有想得到的東西”

——這些善意的謊言會讓孩子在真正遭遇困難時情緒波動。家長應該如實告知孩子事情的真相。

7. 選擇大學時不要只盯著那幾所頂尖名校

Have a Wilder Mind-Set about Colleges

一位媽媽在與朋友聚會時抱怨,兒子在最近一次考試中只得了B。“你怎麼考得這麼差?照這成績怎麼去得了斯坦福?只能去亞利桑那州立了。要是去了那兒,可別指望我會幫你付學費。”

顯然在她的心目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不怎麼樣,但其實該校培養富布萊特學者的數量位列全美Top10,創立了Kate Spade這個包袋品牌的Susan Cartsonis就畢業於該校。

很多人都無法判斷什麼樣的學校適合我們的孩子,只是迷信於U. S. News上的大學排行榜。但這個排行榜通常只能說明高居榜首的學校錄取率有多低,並不能說明該校與我們孩子的匹配度有多高。不妨多參考幾個榜單,比如:

Fiske Guide to Colleges, 由《紐約時報》前教育編輯Edward B. Fiske主編,Fiske先生對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主觀評價。

Forbes出品的“America’s Best Colleges”,評價標準包括教育質量、學生體驗、畢業生成就等。

Niche出品的“College Prowler”

The Princeton Review

Colleges That Change Lives

The Alumni Factor,這是一位企業家在發現U. S. New無法為他孩子的擇校提供有效信息後創建的。

如今,我們時常會聽到孩子這麼說:“我會先申請耶魯的ED,如果不行,再申哈佛、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的RD。”這種想法忽視了不同學校之間學術特長和校園文化的差異,不過是想在“頂尖名校超級大樂透”中試試手氣。

理性對待名校的低錄取率。私立高中大學申請委員會(ACCIS)主席Sam Moss說:“如果你去申請那幾所頂尖大學,得先明白,你和別人一樣優秀,只是100個人裡面會有95個被拒。那些被拒的看起來和被錄取的一樣優秀,被拒並不意味著失敗。這就像買彩票,如果中了,我會很開心,但是不中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在別的學校取得成功。”

斯坦福教授八條家教秘籍,告別中式過度養育,小學至高中家長都該看

8. 傾聽孩子的心聲

Listen to Them

2014年2月,朱莉電話採訪了安多弗菲利普斯中學(Phillips Academy)的升學顧問Anne Ferguson,她和她的同事剛剛啟動新生的升學規劃。

我們問十一年級的學生,提到大學,你會想到什麼?他們在紙上寫下的詞包括:SAT、壓力、自由、獨立、申請等。然後我們問:“你最想對父母說的是什麼?”他們這麼寫:“我知道你們愛我,也知道你們想盡力幫我,但是你能往後退退嗎?”

之後Anne又和家長們見了面,讓他們寫下最想和孩子說的話。如果她沒有事先讓家長們看孩子的卡片,家長們會寫:加油!你要做得最好!我知道你對是否能進哈佛沒有信心,但是不妨試一下。

如果她讓家長們先看了卡片,家長們會寫:你可以完全自己做主。我完全支持你。都是一些很暖心的話。但是一旦申請進入關鍵時期,家長們又變得焦慮和憂心忡忡,而他的焦慮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

在與孩子聊天時,他們經常會先說一個開頭,試探我們的反應。如果你認真聽,鼓勵他們繼續講,才有可能聽到一個完整的故事。你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要因此駁斥他們的觀點,交流時無需爭論對錯。

寫在最後,歡迎關注@晨曦微課堂,孩子成長路上,有我相伴,專門研究和分享世界各國優秀教育經驗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