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司空見慣,大多數朝代的滅亡都和農民起義相關,有的甚至直接被農民起義推翻。只讀中國歷史會認為農民起義是世界歷史的常態,然而西方的農民起義不僅次數很少,且沒有進行任何的改朝換代,讓人有些不思其解,歐洲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呢?

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西方的農奴受契約所保護。中國稱農民,西方稱農奴,字面意思彷彿中國農民的地位更高,但實際上農奴受契約保護,生活水平要高的多。歐洲封建社會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貴族和農奴之間也有契約,規定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在中世紀莊園裡叫做“莊園慣例”,幾百年一直沿襲。

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此外每個莊園裡還有莊園法庭,一般由莊園的領主或者管家來主持,農奴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以起訴領主,只要是合理的控訴,一般農奴都會獲勝,因此即便是領主也不能為所欲為。領主不會侵犯農奴的土地,剝奪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的關係可以維持百餘年不變。農奴只對領主負責,而中國古代的農民通常會受到各級官吏的壓榨。

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農奴的福利很有保障。通常國家的福利有三種,稅收高但是福利好,稅收低但是福利少,但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屬於第三種,稅收高但是福利基本沒有。而農奴面對天災人禍,福利還是有一定保障的,除了契約,領主不能隨便收回租給農奴的土地,要保障農奴的假期,耕地時為農奴提供車輛,維修莊園的設施等。

一個農奴家裡的勞動力死了,莊園要負責養活他的家人,農奴的孩子父母雙亡,監護人就變成了領主,不會變成流民。其實許多農奴和領主的關係並不尖銳,反而可以相互幫助,相互支援,與中國農民和官府的關係形成鮮明的對比。歐洲還有大量的教堂,即便是發生大規模的災荒,莊園和教堂會盡量把災民固定在本地,形成不了流民,也就很難形成農民起義了。

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農奴與領主如果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可以向上層的領主或者國王請願,歐洲的國王也需要普通百姓來制約貴族,因此隨著內部矛盾逐步升級,各方勢力會坐下來談判,協調各方面的關係,一般不會釀成難以調和的農民起義。

而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農民沒有任何的福利和申訴渠道,無法和官府溝通,更無法和高級官員乃至皇帝對話。當矛盾逐步升級,農民會聚眾反對甚至激化成暴亂衝突,歷代統治者面對“刁民”聚集大多會血腥鎮壓,當矛盾無法調和逼近生存底線時,只有造反這一條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