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還是舉槍,這是個問題,朱元璋蟄伏的這段時間也在尋找機會

白蓮教興起於南宋初年,到元朝時已經是聲勢浩大的重要民間宗教組織,在元朝中前期,白蓮教甚至一度受到元朝統治者的褒獎。然而,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個屢受皇恩的白蓮教拉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元至正十一年,元廷強徵河工十七萬修河堤。其中幾個河工在挖河道時無意間挖出一個獨眼石人,背部還刻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於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一個叫韓山童的白蓮教法師登上了歷史舞臺。五月初,韓山童、劉福通等殺白馬黑牛以祭天地,宣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聚眾三千人起義反元,豪氣沖天的立誓:“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成佛還是舉槍,這是個問題,朱元璋蟄伏的這段時間也在尋找機會

拋開種種情感因素,這種事情顯然是一個陰謀,所謂“石人”,顯然韓、劉二人事先準備的,據史料記載,元至正十年,關於石人事件的童謠就早已傳的沸沸揚揚,而炮製這麼個事件,無非是農民起義的老把戲,也就是“正名”。

不管怎麼說,元末農民起義算是風起雲湧的展開了,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各地群雄並起。《明史·太祖本紀》中記載:“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劉福通奉韓山童假宋後起於潁,徐壽輝起於薊,李二、彭大、趙均田起于徐,眾各數萬,並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而方國珍已先起海上,他盜傭兵據地,寇掠甚重,天下大亂。”

而此時,朱元璋在幹什麼呢?

經過三年的流浪,朱元璋重新回到皇覺寺,做起了吃齋唸佛的和尚,種種跡象表明,這時候的朱元璋並沒有參加起義軍的意圖,當然原因很簡單,起義是要承擔風險的。

中國有句俗話:“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在元末群星並起的時代,朱元璋繼續蟄伏的選擇極為聰明。翻開歷史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在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中,那些行動最早,呼聲最高、實力最強的往往都是死的最慘的,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等等,儘管初始階段他們無不意氣風發、豪情萬丈,但是最終的結局都逃不開慘死的結局。

成佛還是舉槍,這是個問題,朱元璋蟄伏的這段時間也在尋找機會

這些不計後果率性而起的從來都不是真英雄,而是莽夫,只有那些善於隱忍,懂得把握時機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拿元末來說,起義最早、人氣呼聲極高的韓、劉二人顯然發成功,其原因有二:

第一,雖然元廷已是大廈將傾,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一個王朝的積澱不容小覷,面對這些義軍,元帝國總是要做一番拼死掙扎,矛頭自然指向人氣最高的韓劉義軍,他們必將承受舊勢力的瘋狂反撲,自身尚且難保,何談積蓄力量、發展壯大?

第二,元朝之亡雖屬必然,但並起的群雄所盼望的是“群雄逐鹿”的局面,韓劉聲勢太盛,必然被各地群雄視為最大競爭者,難免遭到各地諸侯的群起攻之。

鑑於以上兩點,朱元璋的蟄伏不得不說是相當明智的。

成佛還是舉槍,這對於朱元璋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成佛是暫時的,舉槍則屬必然,朱元璋雖然身在佛寺,但心卻無一日不想著塵世間的種種,因為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具備逐鹿天下的資本。

他有見識,數年的流浪生涯,朱元璋的足跡遍佈淮西,對淮西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有了深刻的瞭解。

在皇覺寺蟄伏期間,朱元璋發奮讀書,廣泛涉獵各類書籍,而年少時的苦難經歷,更是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後來朱元璋稱雄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沒有後顧之憂,此時的朱元璋,父母已逝,孑然一身,了無牽掛。沒有家庭與親人的束縛,他已敢於放手一搏,在亂世之中,朱元璋大可以更加靈活的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路。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做好了舉槍的準備,但他依然蟄伏著,不參加不代表不想參加,朱元璋時刻關注著時機的變化,等待著供他橫空出世的機會。

成佛還是舉槍,這是個問題,朱元璋蟄伏的這段時間也在尋找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